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15)的部分磨床展品及其特点。哈挺中国有限公司HAUSERH35-400高精度坐标磨床最能体现当今高端模具技术的加工实力。该机采...
本文简要介绍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15)的部分磨床展品及其特点。哈挺中国有限公司HAUSER H35-400高精度坐标磨床最能体现当今高端模具技术的加工实力。该机采用基于FANUC 30i并集成了PC系统的Hauser Software Cycles系统。系统的菜单化编程界面显示友好,并兼顾了ISO/DIN编程的优势。机床主体采用抗变形模块化设计,并辅以人工刮研的静压导轨,使其在超高精度的获取及保持方面达到了高水准,加工孔的圆度可以轻易控制在0.5μm以内,几乎是目前市场上最高精度级别的坐标磨床。 来自美国的穆尔工具公司(MOORE TOOLS)为我们带来了500-CPWZ数控工具坐标磨床。该机采用GE Fanuc31iB控制系统,XP多任务操作具有多任务处理器,具有高度集成电路及数字技术,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和四轴联动能力,可以进行复杂的二维、三维零件加工。而机床整体采用了高级密烘铸铁,并经过严格的时效处理,基本消除了铸造时的残余应力。X、Y轴同时采用V型高精度滚珠导轨,配以精密手工研磨特殊加工工艺,因此拥有极高的移动灵敏度。而X、Y轴装备的光栅尺并配合Z轴往复运动机构及宏程序控制,使其重复定位精度高于0.005mm。主轴采用了RC70氮化合金钢材料,主轴套件圆柱度允差<0.25μm,主轴箱采用特殊铸铁,热膨胀系数小,大大提高了加工的稳定性和对恒温控制的要求。 上海善能机械有限公司(SUNNEN)展出了SH-4000型高精度卧式珩磨机。该机是具有数十年成功经验EC和ML系列机床的升级与改进版。PLC控制代替了集成电路板控制,机床的所有设置都可通过触摸屏来完成,操作更直观、简便。机床的伺服线性工具进给和切削压力控制能对2225N(500lbf)的进给力进行每4.4N(1lbf)的增量调整,是原有机床的两倍。在小压力的状态下能进行更精确的控制,对小孔加工能实现精珩压力的分级进给。机床主轴的夹头可与高精度的MMT工具进行快速链接,可以选用善能标准工具,也可以选用超精度主轴连接器,增加的机床的泛用性。此外,善能公司本次还带来了VSS-264精密单冲程珩磨机,也展现了不凡的性能。 宁夏中卫大河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展品了旗舰产品2MK2218Z双轴数控立式珩磨机床。该机床磨削直径范围为直径45~180mm,最大磨削深度400mm。三工位的回转工作台配合西门子数控系统,能够实现过程监控和报警。由凸轮分度机构对工作台进行驱动和定位,两轴同时完成粗磨和精磨加工。主轴往复采用位移传感器和伺服比例换向阀控制,使主轴能实现平稳精度往复,提高磨削质量。 宁夏银川大河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展出了2MK2215×2立式数控内圆珩磨床。该机主要用于加工四、六缸发动机,是04专项“高档数控珩磨机”课题开发的新一代多轴数控绗磨机。机床珩孔直径为50~150mm。主轴采用伺服阀控制,往复最大加速度可达2.5g。可对主轴往复、旋转、工作台的移动和旋转、珩磨油石粗涨压力等进行数控控制。更可实现加工零件内孔任意夹角网纹加工。机床进击采用了电液比例控制,改善了进击控制的动态响应与控制范围。主轴往复上下点换向精度小于0.5mm。 新潮珩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展出了XCHM-强力型系列深孔珩磨机。该系列机床是针对大型工件加工的卧式珩磨机,特点是加工长度可根据客户需求配置,最短为0.5m,最长可达16m。该机往复次数和位置,能设定孔径,能自动调整往复位置,进行孔形的修复;电子刹车功能消除了珩磨结束时的孔壁划伤现象,因此机床能做到在直径500mm、长度5m的情况下,直线度可达0.01mm,圆度可达0.015mm,粗糙度为Ra 0.2~0.4,并能对锥度孔进行加工。伺服驱动油石进给控制系统,可实现连续切削加工和油石的磨损补偿,保证在大行程、大孔径等苛刻条件下的高效运转。 北京大同共进机械公司带来了RC06数控立式顺序珩磨机。机床采用多立柱结构,多轴多工位同时加工,各工位依次顺序珩磨,工作台转位一次就出来一个成品,效率非常高。采用模块化设计,可进行预检、吹油、珩后检测等多种选择配置。床身采用高强度米汉娜铸铁铸造,经两次热处理去应力,为机床的精度带来了保障。机床采用主动气平衡系统,彻底消除主轴箱上下移动时的震动、冲击,运转更平滑,有效解决了低速状态下爬行等问题。 回顾CIMT2015展会,可以看出尽管近年面临经济结构转型,但是国内高端市场需求仍然存在。国内珩磨企业仍在稳步发展,尤其在高加速度主轴往复运动控制系统的研制、模块化设计及在降本增效方面成果显著。但是在高精度加工以及技术先进性方面,和国外企业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在坐标磨床领域,国内企业鲜有问津,在加工精度等方面更是被国外企业占先,因而高端行业企业实现替代进口的目标,仍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