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如期而至。2009年4月6日,在北京顺义新国展开幕。这天北京气温陡升至27℃,春一再地深了。机床展上人流涌动,热闹时摩肩接踵,但仍有一股萧杀冷寂之气若隐若现。
展会本来就是做注意力的。往届到处散发的宣传礼品、热场的模特和仪态万方的接待员、以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论坛发布会等等,似都见少。其实这倒也不大要紧,展会简朴些不是坏事。可如果生意也清淡了,就让人揪着一颗心没法着落。据熟识的企业老总告诉我,一季度虽然一些大企业的订单在上翘,每月环比都能有20%~30%的增幅,但机床工业传统市场汽车和钢铁行业的用户至今还紧捂钱袋,未有订单。
数年前也是在机床展上,流传着一段佳话:更早的一次展会上,某个机床厂展台前来了一位江浙口音的少年,手中拿着一个零件打问能否加工。机床厂的工程师告诉他,其产品完全能够满足加工需要并当场演示。少年于是说:“那我就买20台”,工程师根本不信:“回去跟家长商量商量”,少年说:“不用”,工程师不以为然:“总要让老板来吧!”答曰:“我就是。”说着将斜挎在肩上的帆布包甩在展台上,那里是满当当的一包现金。———这就是近十年来强劲地拉动着中国机床制造业发展的市场动力,来自东南沿海新型工业带上崛起的众多中小民营企业,他们如此年轻稚嫩,又富有闯劲和开拓精神,当然他们还有待成长成熟,以抗击风险和规避危机。所以,当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来袭,许多外向型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受到致命影响,而为其提供装备的普通机床制造业亦深受其累。
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虽然当年江浙少年的身影难觅,但服务于国家基本建设的重大装备制造所需高端重型机床却依然火爆,就是在展会上也能看到那些大客户匆忙的身影,不是谈判下单,就是趁机催货。
于是本次机床展的第一大特点,就是产品向重型化发展。沈阳机床带来了5米龙门移动式车铣中心,署名“沈-希斯”,这是他们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及经验、自主研发的大型设备,达到国际一流产品品质;北京一机床也展出了5.5米的立车,而重型机床制造出身的齐齐哈尔一、二机床,更是拿出了阵容齐整的看家产品,齐二老总曲波抽空还抱怨两句:展位面积还是不够用。机床行业虽为国家具战略意义的重要产业,但20多年来,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曾有过一夜之间被韩国、台湾的同行打得败走麦城的经历,因此市场的观念在行业中根深蒂固,由市场引领的产品转型正在行业中悄然进行。但由轻转重,真的能令大家走出困境吗?就此可以完成产业调整升级吗?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十分清楚自己的战略路径,虽然这次他们带来了不少大型重型新产品,但撒手锏还没有全露出来,“下一步就要推出一系列核心技术”,技术升级一直是这位排头兵企业少帅主攻的方向。
本次机床展的第二大特点就是,强者愈强。能力强的企业在产品线上不断延伸覆盖,从生产单个产品升级到为用户提供成套、成线设备和解决方案。过去机床行业18罗汉意义上的分工,已经完全被打破。不言而喻,接下来机床市场的竞争将会十分激烈,技术陈旧、产品单一及实力较弱的企业将难以抢到订单,不断丢失市场,行业中的洗牌,已在所难免。
2009年的北京国际机床展,五味杂呈,酝酿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