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关于中国光伏企业深陷泥沼、迈入“寒冬”的报道几乎天天充斥着网络。尚德施正荣退居二线,赛维彭小锋面临破产,很多光伏企业从巨赢跌入巨亏、开始大幅裁员……。一时之间,光伏市场哀鸣遍野,一片凄惶。
昔日如火如荼、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何以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夕阳西下了呢?是欧债危机所致?是美欧“双反”引发?那企业和政府又都做了些什么呢?
光伏企业: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光伏发电因其清洁、安全、高效等特点,成为各地政府普遍关注和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从而拉开了光伏项目上马和产能扩张的序幕。各地前赴后继、近乎疯狂,中国迅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国。
盲目的投资与扩张,即使在遭遇美国“双反”时也没有停歇。许多企业对美国高额的惩罚性关税置若罔闻,一度进行自杀性销售,赔本也要扩大产能,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有资料显示,全球产能约为100吉瓦(GW),而需求仅为30-50吉瓦。
产能扩张的无序与失控,带来了激烈的国际反弹。前期世界上有多家公司宣告破产,其中包括德国的Q-cells和Solon以及美国的Solyndra和Evergreen Solar。过程之中,多晶硅的价格也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落,由最高400多美元/每千克最低跌至20多美元/千克。
不仅如此,企业一味地专注于产能扩张,却忽视了相应技术标准、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等准入门槛的建立,不仅制造出庞大的市场泡沫,也使这一新兴产业陷入低端化泥潭。
毫无疑问,欧美“双反”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太阳能产能在信贷驱动下快速扩张才是这次“光伏危机”真正的罪魁祸首。有专业人士分析,在太阳能行业从过剩产能“危机”中复苏之前,全球一半的太阳能产能需要关闭。
地方政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尚德神话”之后,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太阳能产业规划”,大量投钱投地、出人出力,充当了新能源产业扩张的重要推手。据统计我国有600多个城市把光伏作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晶硅炉也如同当年大炼钢铁一样遍地开花。
此前,如果说能有哪个产业激发地方政府的追逐热情超过房地产,那一定是光伏。地方政府需要政绩,自然希望企业快速做大;而光伏企业则能增加大量的税收和就业,对GDP作出巨大贡献,于是双方不谋而合、极力扩张。
在政府的强大推力下,尤其是针对光伏产业实行的宽松的信贷政策,使得企业仿佛染上了毒瘾,沉迷于大干快上,疯狂扩张。短短几年间,中国光伏产能就占到全球一半以上,全球前十大光伏组件生产商中国包揽了前五名。
经历红极一时的光鲜之后,光伏企业跌落至现在这个凄惨的境地,除了企业的因素之外,地方政府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由于政府的强力主导和狂热推动,光伏产业才一步步迈向痛苦的泥沼。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在中国,地方政府不是真正的政府,它们更像是企业。中国光伏企业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地方政府的监护对象,手脚被束缚得越来越紧。在美国出现“双反”的苗头时,政府也没有对企业采取什么实质性的保护动作。
光伏产业目前正面临着深度的洗牌,这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地方政府对光伏企业实施救助、力挺企业,也要非常慎重。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获得重生自然皆大欢喜,但也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延误行业调整的时机,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痛苦。
产业链地位: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光伏产业是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应用系统到专用设备的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中国光伏企业所需的多晶硅,前期大多依靠国外进口,而自身产品的目标市场也主要集中在欧美等海外地区。产业链前后两端都受制于人,自身可控环节太少,也成为这次中国“光伏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原材料方面来讲,由于产能急剧扩张,导致前期全球多晶硅的价格翻着跟头往上涨,许多光伏企业深套其中,付出了惨重的经济代价。
从市场方面来讲,受持续的欧债危机和美国惩罚性进口关税的影响,主销区欧美市场处于疲软状态;而在国内,虽然政府鼓励做大企业,但前期在上网电价、并网等问题上迟迟进展不大,内需也不够旺盛。内外交困使得过去一年全球需求放缓,电池板价格下跌了30%,导致很多小企业猝死,尚德、赛维等一般大企业经营形势也急转直下,从巨赢变成巨亏,背上了巨额的企业债务。
当然,中国政府也一直在努力,通过增加装机容量的办法,努力吸收国内太阳能电池板的部分过剩产能。有分析师预测,中国今年将成为全球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太阳能电池板市场,太阳能电池板装机容量将达到4至5吉瓦,是去年装机容量的两倍。
现象反思:管住“闲不住的手”
我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然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规律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自我调节机能。而政府应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公平的竞争环境方面作出贡献;并致力于在市场规律不发生作用的行政和公共领域,做好管理和调控。
这次的“光伏危机”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其一,地方政府应分清职能界限,不要过多干预企业经营,更不能替企业拿主意,定规划,而忘记了自己究竟应该干什么。
其二,地方官员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按经济规律办事,切勿盲目冒进,好大喜功。
其三,政府在进行战略产业规划时,一定要明确门槛、合理布局,防止各地蜂拥而上;更要政策持久、稳妥进展。
其实这样的教训已经不少了,作为前几年政府战略主导产业之一的风电产业,在国家发改委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早已难觅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