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今年2月我国多晶硅进口量为7991吨,环比增加17.7%,同比增长4.9%;多晶硅进口均价则下挫至17.7美元/公斤,同比下降37.1%,较2012年全年均...
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今年2月我国多晶硅进口量为7991吨,环比增加17.7%,同比增长4.9%;多晶硅进口均价则下挫至17.7美元/公斤,同比下降37.1%,较2012年全年均价下滑30.2%。值得注意的是,多晶硅进口均价已创下历史新低。“多晶硅‘双反’主要针对韩、美、德,这三个国家的多晶硅进口量占了进口总量的87.5%,也正是这三只主要推手,加剧了进口多晶硅量涨价跌的不堪局面。”一位分析人士表示。
据公开数据显示,今年2月,从德国进口多晶硅环比大幅增加91.9%,达到2713吨,单价则环比下降13.6%至21.6美元/公斤;从美国进口的多晶硅单价为12.57美元/公斤,约为去年同期的一半;占据1422吨进口量的韩国,进口单价也仅为19.87美元/公斤。
行业人士指出,虽然商务部去年末启动对欧、美、韩多晶硅“双反”调查,一度让挣扎于生存线上的国内多晶硅行业看到转机希望,但多晶硅进口突击倾销之势仍旧猖獗,低价倾销潮愈演愈烈,对国内多晶硅产业带来的直面冲击已不容小视。
与此同时,国内多晶硅产量骤减,国内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大部分陷入亏损。而海外多晶硅企业对中国倾销还将继续,截止到6月底的整个二季度我国多晶硅企业业绩都将难以好转。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网站公开信息显示,国内一季度多晶硅产量不足1万吨,较去年同期下滑50%以上。受倾销影响,国内多晶硅企业举步维艰,目前能维持生产的仅有4家,比例不足10%,且国内多晶硅实际开工率不足25%。
一位国内一线多晶硅厂商的负责人表示,倾销对国内多晶硅产业造成的伤害非常致命,以前能维持运转的很多厂家面对持续低价倾销也被迫停产,甚至处于破产的边缘,停产所涉及的投资已超过500亿元。
他指出,在浙江协成硅业、宁夏阳光相继宣布破产之后,如若国内多晶硅产业面临的不公平国际竞争仍持续存在,未来将有更多的多晶硅企业倒下,甚至是大批倒下。
“双反”初裁待落地
对欧美韩进口多晶硅“双反”初裁的落地,被国内企业看作是摆脱国内多晶硅产业发展困局的关键之举。
业内人士表示,短期看来,国外厂商用低价倾销来吸引国内需求企业,对这些企业是有短期的价格利好,但从长远来看,一旦这些国外厂商成功将国内多晶硅企业挤出市场,将会形成无法约束的只手遮天之势,不论是从价格还是订单,都将造成对下游企业的长期控制,中国企业将更为被动。
在商务部启动多晶硅“双反”后,美国投资机构美新集团分析师曾指出,中国很可能不对从欧美韩进口的太阳能多晶硅课征反倾销及反补贴税,缘由是这将对中国本土太阳能硅片、电池、模组供应商等下游制造业造成冲击。
不过,另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多晶硅制造商技术、产业规模都具备主供应能力,征收“双反”税后,中国多晶硅将成供应主力,并能保持价格稳中有降,不仅为光伏提供原料保障,更不会增加下游负担。
对于对欧美韩进口多晶硅“双反”初裁具体何时公布,尚存悬疑。有行业人士称,商务部或将多晶硅“双反”初裁时间放在6月,意在借欧盟6月对华光伏产品“双反”初裁时留有底牌,等欧盟结果后再判定。
上述分析人士表示,多晶硅“双反”是为了保护基础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内原料充足供应,确保价格稳定,同时也是维护国内光伏产业市场秩序的必要之举,如能尽早公布初裁,将直接抑制国外厂商的肆意倾销,对国内相关产业的提振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