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两届活动相比,2012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涉及政产学研用对接会、银企对接会、食品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对接等活动,内容显得特别丰富。
昨日下午,不少对接会上都传来了好消息。比如,省内7所高校与30家公司达成战略协议,226个项目一口气与银行签下了384.45亿元的贷款合同等。
银企对接
达成贷款合同金额384.45亿元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承接转移自然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因此,此次产业转移对接活动,专门安排银企合作对接会,共达成贷款合同金额384.45亿元。
此次各地推介的产业转移银企对接项目共有226个。需求贷款的项目多为我省工业重点产业,涉及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食品、钢铁等16个行业。这些项目的投资规模均在5亿元以上。
此次产业转移系列活动银企合作对接会,经过前期的项目征集筛选、银企双方对接,共达成贷款合同金额384.45亿元,协议金额736.84亿元。昨日集中签约的贷款项目有12个,合同金额76.38亿元。
新材料对接
贯穿东西,河南要多转移良性产业
昨日下午,一场名为“新材料行业产业转移”的专题对接会,吸引了省内外众多企业家。
在此次专题会上,中国新材料技术协会会长罗益锋带着与河南两家企业的合作意向而来,“我们主要做汽车新材料和动力电池技术,最近和德国企业合作开发出了一种划时代的电池材料,固体钒。”
据他介绍,这种新材料无须充电,依靠纳米化物粉与空气中的氧反应产生电流。“更重要的是,每两年更换其中的整体元件,并且可以回收再利用,因此寿命近乎无限。”
“河南省政府已经给予优惠,明年初我们就能建成生产线,实现量产。”目前,由河南省工信厅牵线,罗益锋表示出与本土中航铝电合作的兴趣。“中航铝电实力是很强的。”
据工信部原材料司金属一处副处长常国武介绍,2010年,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材料的需求,对30余家大型骨干企业作了需求调研,涉及130余种关键材料。调研结果显示,这130多种材料,有32%目前国内没有生产能力,完全依赖进口;有54%目前国内可以生产,但产量、性能和质量尚不能满足国内要求;仅有14%目前可以实现完全自给,但多为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品种。
“目前我国产业已慢慢进入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阶段,河南地处中原,承接着新材料向内转移的重任。”常国武说。
7所省内高校和30家公司达成战略协议
昨日下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产学研用专题对接会上,30家公司与省内7所大学达成战略协议,由公司提供科研经费,帮助签约大学完成科技研究。
昨日的专题对接会上,共有工信部属7所高校参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均发布了其最新科研成果。省内,也有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十几所学校代表到场。
在记者拿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产学研用专题对接会科技成果及技术需求汇编》中,共收录了省内24所高校的300余项科研成果,涉及化工、医学、农业等领域。如郑州轻工业学院农产品冷藏物流过程品质动态监测与跟踪系统,具有货物跟踪、库存查询、品质检测等物流信息功能。
不过,这些项目目前还没有形成产业。在对接会上,记者见到了河南大学科技处的董老师。据其介绍,目前国内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很低,大部分在实验室阶段,国内的平均水平也就在20%左右。
而昨日,河南大学与两家公司签署了战略协议。“与焦作一家公司共建了石墨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投资1800万元,还和开封一家上市公司有碳化硅新材料的合作。根据我们达成的协议,公司提供科研经费,以后可以使用我们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