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本轮企业经营效益显著下滑的原因很多,既有周期性和短期因素,也有趋势性和长期因素。从目前的情况看,周期性和短期因素是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的直接原因,但长期性、趋势性变化却是影响经营效益的根本问题。
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速双双放缓是企业效益下降的直接原因
国际经济不景气导致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下滑既是周期性经济现象,也是出口拉动型企业经营效益困难的直接原因。自2002年以来我国出口规模增速绝大部分年份均在20%以上。但金融危机以来,由于美、日等市场复苏乏力,欧元区深受欧债危机影响,发达经济体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速明显放缓,极大影响了我国的出口。2012年1—7月份,我国出口增长速度仅为7.8%,比去年同期下降15.6个百分点。
虽然2012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速大幅度下降是由于欧债危机、国际经济复苏缓慢等外部因素造成的,但也反映出我们所面临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低成本优势逐步消失、出口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过高及进一步增长空间有限”的困境,企业出口增长速度放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从国内市场需求看,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放缓,短期内直接导致国内投资需求增速下降。自2010年以来,铁路和公路的投资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是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2012年1—6月份,铁路投资比上年同期下降36.9%,公路投资与去年同期持平。从房地产开发投资看,2012年1—6月份,累计增长速度为16.6%,显著低于2004—2008年间20.9%—30.2%的水平,仅比2009年的16.1%高出少许。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铁路投资受高铁事故等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但交通设施投资特别是道路投资增长速度下降、占总投资比重减少已经成为2003年以来的一个持续现象。2003年道路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为7.9%,2004年下降为7.5%,到2008年已经降为5.0%,虽然2009年回升到5.4%,但自2009年以来已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2011年为4.5%。由于道路投资并不存在铁路的问题和原因,因此,它实际上反映出我国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相关投资增长必然降速的重要趋势。
许多行业产能过剩是经营效益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市场需求放缓的情况下,由于产能过剩导致过度竞争,特别是同质化的价格竞争,使企业不能随成本增加而调整销售价格,从而很容易导致大规模亏损。在固定资产规模大的行业,如钢铁、石化行业,这一点对企业效益的影响特别明显。
自2003年以来我国投资率一直维持在历史较高水平,且不断攀升。199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达42.6%,是建国以来仅次于1959年的历史高点。从2003年以来投资率一直维持在41.5%左右的高位,甚至从2008年起进一步逐年提高,2011年已经达到49.2%。
受高投资率推动,我国许多行业产能不断扩张,近年来产能过剩行业逐渐从钢铁、电解铝、水泥和汽车四个行业,扩展到焦炭、电石、铁合金、煤炭、铜冶炼、纺织、化纤等十几个行业。近年来,由于各地区不同程度地将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当地重点发展的产业,在中央和地方的产业促进政策推动下,大量投资进一步涌入,部分新兴战略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开始凸现,碳纤维、风电、多晶硅、锂电池、光伏等已经先后出现产能结构性过剩。
其实,产能过剩并不仅仅是近几年才存在的问题。过去几年产能过剩问题之所以没有表现得非常突出,一方面是由于外贸出口的高速发展消化了部分产能,另一方面是近年来相当一部分固定资产投资投向了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等不直接增加生产能力的领域,相对延缓了产能扩张的速度。但2012年以来,由于外需增速放缓,加之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比重下降,产能过剩问题一下子凸显出来。产能过剩导致企业在成本上升的时候,不敢相应提高价格,甚至要微利或亏本保持市场份额,因此,造成利润大幅下降,企业陷入经营困难局面。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本是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有一些是体制性原因造成的。首先,我国的财税体制是以间接税为主的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是有生产就有税收,消费和财产性收入对政府收入的贡献较小。地方政府吸引投资的经济手段有限,经常靠土地和税收优惠、降低环保要求等互相竞争,这实际上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比真正的市场环境对投资有更大的激励。其次,在本轮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国有企业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企业保留了大量的利润并且上交和分配较少,主要用于投资发展。近几年,一些地方已把吸引投资的重点从外资转向大型国有企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