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吉林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自2008年9月全面启动实施以来,学校坚持“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加强创新、重点突破”的建设方针,精心谋划,强化管理,积极组织开展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圆满完成了“211工程”三期的建设任务,较好地实现了“211工程”三期建设目标。为进一步发挥学校“211工程”项目建设效益,彰显重点学科建设成效,吉大新闻网协同学科建设办公室共同开展“211工程”三期建设巡礼,对建设情况进行全面展示和总结。
“超高压等极端条件下的物质新结构与新效应”建设项目依托凝聚态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两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主要由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物理学院建设。项目在高压等极端条件下凝聚态物质的新结构、新性质和新型功能材料;极端条件下原子分子相互作用、量子行为调控和新奇物性;高压等极端条件下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的建立与创新等主要研究方向上作出了重要原创性工作,推动我国凝聚态物理和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发展,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高压等极端条件下研究体系,在活跃的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建设期内,项目建设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或科学发展前沿,开展重大科学课题或关键技术的研究,创造居于国内外一流水平的成果。同时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切实解决相关行业发展实践中大量的科技问题,发挥重点学科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支撑平台作用,取得了突出的建设成效。
通过“211工程”三期建设,物理学学科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平大幅度提升,根据美国汤森路透科技与医疗集团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2011年3月3日更新数据显示,2011年度吉林大学物理学科在世界大学ESI学术排名中进入世界前1%,排名第426名。
在科学研究方面,承担“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部委等项目148项,获得总经费1.15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91项,合同经费达1.08亿元,2008-2011年连续4年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2011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在Nature(第一单位1篇,合作1篇)、Science(合作1篇)、PNAS(第一单位7篇)、PRL(第一单位8篇)、Angew. Chem. Int. Ed(第一单位2篇)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SCI学术论文1067篇,影响因子3以上高水平期刊发表文章220多篇。发表在《NATURE》杂志上、首次发现高压下金属钠转变为绝缘体的研究成果,入选了200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
在队伍建设方面,强化高端引领,重视引进培育高层次优秀人才,重视选拔培养优秀青年人才,重视创新团队建设。高压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加拿大科学院院士谢硕教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在“千人计划”人才引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新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5人,“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
通过“211工程”三期建设,提升了学科原始创新能力,瞄准高压方向及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问题,发挥学科优势,重视与材料、化学、地质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构建平台,以平台为基础建设创新团队,以团队人才优势促进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学科的整体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条件和科研教学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扩大了物理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