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独特的五大效应:体积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介电限域效应,如今已成为科学界的热门话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钱逸泰先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钱逸泰先生等人用催化热解法使四氯化碳和钠反应,制备出了金刚石纳米粉。为此,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用“稻草变黄金——从CCI4到金刚石”标题,高度评价了用上述技术合成金刚石的工作。而近年来,利用冲击法(动压法)合成纳米金刚石的工艺也日臻完善。
实验证明,几乎所有的材料中都可加入n m D(纳米金刚石)而使其性能得到改善。如今的纳米金刚石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做聚晶,抛光剂等磨料磨具领域,随着人们对纳米金刚石性质认识的深化,纳米金刚石已在金属镀层、润滑油、磁性记录系统、医学等领域开始获得应用,并且应用领域还在不断扩展。
本篇内容将着重梳理一些纳米金刚石在医疗上的应用。
癌症一直是医学上困扰无数研究者的重点课题和难题,通过不断探索,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基因疗法在治疗这种疾病中所具有的令人期待的前景。但传统的基因疗法难以将高效传输和生物相容性集成到一个基因传输系统中。然而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纳米金刚石作为一种新型基因传输技术,可在一个药物传输包装系统内将传输效率和生物相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利用纳米金刚石的先天优势,研究者已看到了纳米金刚石在基因疗法中的前景。研究者描述:经过设计的表面改性纳米金刚石颗粒可成功及有效地将DNA运送到哺乳动物的细胞中,传输效率要比目前基因疗法的一般标准高出70倍。他们将带有低分子量聚合物PEI800的纳米金刚石表面进行功能化,从而实现了效率和安全的统一。PEI800与纳米金刚石结后合的效率要比单独的PEI800高出70倍,且PEI800的生物相容性也得以保留。此一过程的高度扩展性提高了基因转移的能力。
6月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江绵恒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校长John A. Fry共同为联合中心揭牌。而该中心目前就有利用纳米金刚石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其卓越的机械性能、多样的表面化学特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以及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将它应用于药物传送、体内诊断、组织工程和热疗领域的研究工作。我们相信,通过对纳米金刚石的功能化的研究,人类终将在对抗癌症的过程中找到一个有力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