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材料产业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根据《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将达2万亿元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5%。
目前我国所有新材料品种中,仅有14%左右的材料可以实现完全自给,而且多为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品种,半数材料仍需大量进口,在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领域尤为明显。此外,还有三成材料在国内完全空白。因此,虽然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空间广阔,但道路并不平坦。
产业热度不断升温
按照《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国内将形成10个产值超过150亿元的综合性龙头企业、20个产值超过50亿元的专业性骨干企业,并形成若干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的基地和集群;新材料产品综合保障能力提高到70%,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达50%;推广30个重点新材料品牌,实施若干示范推广应用工程。
国海证券分析师鄢祝兵表示,“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提升我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新材料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瓶颈。
尚普咨询发布的报告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阶段,随着航空航天、电子、化工、能源、医药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基础材料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新材料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此同时,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也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社会各领域对节能环保新材料的需求不断升温,这将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基于这种认识,以及国家政策的鼓励,目前全国各地投资新材料产业的热情高涨:哈尔滨提出,到2015年,规模以上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占黑龙江省35%;上海提出,到2015年,上海市新材料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2000亿元;陕西则明确,到2015年,陕西省将形成3个千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电子、石化等6个新材料产业联盟,12家百亿级新材料企业集团。
产业前景看好
根据《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我国将重点支持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共六大领域。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引导方向,一是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重点突破关键品种和技术装备;二是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建设重大工程,发展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三是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推动新材料产业与基础材料工业融合发展;四是紧紧围绕世界新材料科技革命发展方向,引导材料产业自身实现跨越式发展等。
专家表示,有两个领域值得关注。一是我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实现节能环保需求所需要的相关新材料设备。譬如,风力发电所需关键材料包括风机叶片用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新型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用的高性能永磁材料等,太阳能光伏发电所需关键材料包括多晶硅材料、封装材料和背板材料等,以及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所需动力电池材料等。二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础原材料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关键新材料技术突破。例如,我国虽然是钢铁产量大国,但精细化生产程度有待提高,需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或新工艺、新装备)提升传统材料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
鄢祝兵表示,“十二五”期间,受益于下游产业的强大需求,碳纤维复合材料、功能膜材料、新型动力电池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产业化诸多问题待解
新材料产业是一个典型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但同时也意味着高风险、高投入,前期往往需要大量的科研准备,工程化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投入。因此,虽然新材料产业发展空间广阔,但也并不意味着一片坦途。
专家表示,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型、通用型中低档产品较多,高端品种发展滞后,部分关键产品对外依存度高;工艺技术装备落后,产业创新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多;产业基础薄弱,市场培育和发展还存在不少障碍,缺乏领军型企业;体制机制不配套、不完善,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统计体系尚未建立。
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克健表示,新材料产业在产业化过程中,需要强化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关键共性技术和科研平台的搭建方面,则需要加大国家规划层面的投入和引导,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在人才和资源上的优势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新材料及材料新技术替代传统材料,需要经历一个逐步具备产业规模的过程,虽然节约了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但往往在刚开始的时候生产成本要高于传统材料产品。
对此,李克健表示,只有加大应用技术才会日渐成熟,工程化水平才能提高,自主产品才会达到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性价比。同时,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应带头加大对自主新材料产品和技术的应用,这是支持自主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