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持续低迷的下游需求,钢铁行业正在加紧进行兼并重组,以求获得行业新生。与此同时,同样面对着需求不济、订单量下滑的各用钢行业,也在集体“思变”。即使这其中有被动接受,也有主动寻找,但钢铁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在思考,如何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求得生存。
楼市以价换量成趋势
高额的负债率、庞大的库存、严重分化的业绩水平,再加上宏观经济面的整体回调,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和销售压力。
首先,越来越大的库存压力成为房企未来发展的巨大隐患。
来自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已公布年报的48家A股上市房企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合计2233.95亿元,同比增长26.4%;营业成本1286.34亿元,同比增长22.2%;A股房企的整体营业利润率有所提升。
其次,各房企的存货消化周期也在大幅延长。
统计数据显示,48家A股上市房企2011年末的存货合计高达5906.74亿元,同比增长45.8%,存货的消化周期达4.6年。这意味着,2011年末,A股房企的存货周转天数同比足足延长了9个多月。
第三,资金压力不减反增。
巨大的库存压力意味着资金回笼速度的减慢,这对极度依靠资金快速运转的房地产行业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枷锁。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的冯联联认为,一季度多家大型房企密集融资,体现出房企2012年的资金需求规模仍较大。在今年继续调控的大形势下,房企不免对今年的资金回笼形势产生担忧。
同时,越来越高的负债率也成为房企资金链面临的新压力。逐渐到期的房地产信托、银行信贷,都成为房企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资金难题。根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的统计,2011年,万科、招商、首开、世茂四家标杆房企的总负债,较上年同比上涨41.8%、43.2%、53.5%和27.4%。已经背负了较高负债的房企,再进行大规模的融资,未来偿债负担加重的风险无疑进一步增加。
最后,宏观经济增速的回落、信贷的收紧、房企资金来源结构的不断变化、房地产投资的持续回落都影响着房企“钱紧”的状况。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预计:“综合多项指标走势,预计2012年一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状况可能接近或者低于2008年全年水平。在外部融资环境难以显著改善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通过降价促销回笼资金,依然是缓解资金压力的主要路径。”
中原地产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表示,要想尽快摆脱巨大的资金压力,以价换量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机械工业向重质转变
2011年以来,中国机械工业增速出现了明显回落,说明中国经济总量高速增长时期已逐渐过去,全行业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由重“量”到重“质”的转变趋势。
据了解,直到2011年上半年,绝大多数机床企业依然产销两旺,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行业需求增势明显趋缓,经济效益逐渐趋于严峻——去年,中国机床工业总产值增速由年初的近39%回落到年末的32.5%,实现利润增速由年初的57.5%降至年末的29.8%。
2011年,中国机床行业进出口逆差高达134亿美元。对此,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称,巨额的进出口逆差表明中国高端机床工具产品的需求仍客观存在,并仍将快速增长,中国机床行业如果能将过剩的中低端产能转化为适应需求的“高端”产能,尤其是在功能部件和数控系统等基础产品领域重点着力,缩短差距,那么中国机床行业的竞争力将明显提高。他说,只要全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前景仍将光明,预计今年中国机床行业的产销仍可实现平稳增长。
虽然中国机械工业持续的高速增长态势从去年开始发生了较大变化,增速出现了较大回落,但尽管如此,去年中国机械工业的总产值仍比2010年增长了25.06%,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了21.14%。但上述增速分别比2010年回落了8个多百分点和30多个百分点。
最新预测显示,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潜力来看,中国机械工业将有望继续保持相当长时期的平稳较快发展。预计今年中国机械工业的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将比上年约增长18%,实现利润将比上年增长12%左右,对外贸易额可望比上年增长15%左右。
铁路建设告别高增长
铁道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仅完成299.32亿元,同比下降57.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为207.97亿元,同比下滑67.5%。业内人士分析,受动车事故影响和国家整体投资减少,中国铁路建设将告别高增长时代。
铁道部上月公布的1月全国铁路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显示,1月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122.8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69.6%;基本建设投资额仅为87.32亿元,同比下滑76%。
不难发现,从2011年开始,铁路建设放缓的趋势已然明显。2011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分别完成5863亿元和4611亿元,大大低于此前7455亿元和6000亿元的预期。2012年,铁道部安排固定资产投资500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000亿元,相比去年仍有较大减幅。
随着铁道部的负债率攀升至近60%,铁路建设融资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徐逢贤表示,温州动车事故暴露了一些铁路建设方面的问题,现在国家对铁路建设更加注重建设质量而非速度,适当压缩了铁路建设投资。此外,国家整体投资减少也是铁路投资放缓的一个原因,今年以来国家对各部门的投资均有所减少。
自主汽车打响反击战
在1、2月艰难摇摆,按照惯性平稳小幅增长后,3月的车市急转直下。种种迹象表明,一季度车市负增长已成定局。
国家发改委于3月14日发布的公告显示:2月份,全国汽车市场价格以降为主,国产汽车价格降幅为0.28%,同比下降0.95%。豪华进口车价格同比下降3.69%。
从奔驰S级轿车的高台跳水开始,降价就像急性传染病一样快速向下传导。随着以天籁为代表的中高级轿车价格战全面开打,合资品牌的中低端车型大幅让利,自主品牌的价格优势被迅速击穿。
乘联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主品牌狭义乘用车今年前两个月销量为57.3万辆,同比下降了14.0%。其中,自主轿车共销售45.29万辆,同比下降16.92%。从市场份额来看,今年前两个月,自主品牌狭义乘用车的市场占有率已降至28.9%,其中,自主轿车市场占有率为27.86%,几乎回到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下降幅度创十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自主汽车的市场份额正在被持续增长的欧美系合资品牌一步步蚕食。
跨国汽车公司举全球之力,用摊薄的研发和采购成本,加上品牌溢价能力与羸弱的自主品牌对决,注定不是公平的较量。随着合资品牌产品线的持续扩张,自主品牌的压力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唱衰自主的声音又喧嚣尘上。
但是,因为看到了谷底所以唱衰,反过来,谷底也许正是自主汽车绝地反击的起点。即便是大幅下滑的前两个月,自主汽车也有吉利帝豪同比16%的销售增长,长安奔奔MINI、长城腾翼C30、比亚迪S6月销过万辆的喜人业绩。
从公车采购全面向自主汽车倾斜,到红旗、上海、北京牌汽车的复活,或许这些形象工程对自主汽车的振兴不会有实质性作用,但全行业对发展自主汽车的态度高度一致值得肯定。
事实上,一场真正的绝地反击战已经悄悄打响。厚积而薄发的吉利全球鹰推出了GC7、GX7,以五星安全的设计、更先进的底盘调校性能和高效率的6速手自一体变速器开始向市场发起新一轮冲锋。
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自主汽车远远不到唱衰的时候,而是勃兴的又一次起步。(文中部分信息来源于新华网、《国际商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