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行业的出口出现了较大幅度萎缩,今年一季度以来,工具五金、建筑五金等行业均出现订单“报复性”增长,不少产品的增幅都在50%以上,“协会召集有关业内专家进行了分析,我们判断这是由于欧美的贸易经销商低估了今年经济和市场的回暖程度,一改在金融危机高峰期‘补单’式的采购方式,不得不大量地补充库存。”
据了解,以往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用工荒”问题,不仅进一步加剧,而且开始向内陆地区转移,在全行业蔓延开来。其实早在去年底,不少五金企业就开始为留住工人、特别是熟练技工而动起脑筋。每年春节期间,很多在东南沿海城市打工的工人开始返乡,次年节后重新选定工作地点和工作岗位。据了解,在有着“中国小五金之乡”之称的浙江永康,为了能让工人按时上班,一些颇具眼光的五金企业采用了打“温情牌”、“友情牌”的方式,在春节前就把年终奖、各项福利发到工人手中,希望他们能对已经效力几年的工厂产生归属感,来年自愿再回来。而另一些企业则采取了恰恰相反的策略,为了避免工人流失,规定在春节上班后才发奖金,同时奖金数额较行业平均水平相应提高。
即便如此,春节之后流向珠三角、长三角和山东半岛三大五金制品制造基地的工人还是越来越少,而随着内陆二三线城市建设、生活水平、工资结构的提高,整个制造业对打工者吸引力都在不断降低。一场五金制品行业内部结构的深化调整已经不可避免。不少企业想到了一个相对简单直接的办法:产业转移、企业搬迁。然而目前五金行业相对集中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以及山东省部分城市都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过近30年时间发展,产业链条已十分完善,一些特色产业区域及特色产品,如温州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剃须刀,余姚、慈溪的塑料打火机,福建的拉链,勒流的滑轨铰链等等,在全球市场都享有很高知名度。这些经过几十年积累才形成的产业区域优势,一旦贸然转移也要承担相当风险。
首先现有产业集群在交通、运输,特别是出口方面的天然优势,一旦转移内地将全部丧失。其次产业集群内部从原材料、加工、设备、包装等方面有完整的配套体系,“现在一些大规模、高标准的龙头企业开始集中力量做大品牌、营销,把生产环节交给产业链上有能力的合作伙伴,也就是那些质量和产能都有保障的同行来为自己做OEM,内地要建设或复制如此完整的配套链条,目前还比较困难”。再者,各产业集群所在地,都是经济发达地区,“政府的经济实力都比较强,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比内陆地区要大,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这样的‘大风大浪’,政府减免税费、甚至提供资金周转这样的支持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