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超硬材料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制造业进入产业战略转型期

关键词 制造业 , 战略转型|2011-12-16 09:04:39|来源 赢周刊
摘要 中国制造业进入产业战略转型期近期发布的《德勤2011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业迎来产业战略转型期。制造企业需要立足长远,分析未来趋势对自身行业和企业的影响,制定相...

       中国制造业进入产业战略转型

       近期发布的《德勤2011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业迎来产业战略转型期。制造企业需要立足长远,分析未来趋势对自身行业和企业的影响,制定相应战略,解决内部技术升级和管理升级的问题。

       制造业迎产业战略转型期

       德勤认为,中国低成本领先优势面临挑战。

       从发展历史来看,中国制造业总体上是基于低成本的战略发展起来的,“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席卷全球,中国经济也保持着庞大的贸易顺差。但是,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全球资源价格的上涨,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不断降低。最近中国政府提出计划要在2015年将中国工人的平均薪资提升80%以上,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领域竞争优势下降,特别在近年来一些东南亚国家的人均工资只有中国人均工资的一半左右的情况下。众多跨国公司计划降低在中国的采购,并有意将服装鞋帽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制造加工环节转移至东南亚。

       在知识密集型产业,目前“中国制造”仍具有较高的性价比,特别在一些机械制造、电子通讯和风电设备等制造行业。但是在核心技术和专利上,中国仍处在被动的地位,中国凭借低成本领先的优势将在科学技术提升的竞争中面临挑战。

       德勤认为,中国制造业应当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纲领的产业战略转型。

       既然低成本产业战略面临挑战,差异化竞争策略即被提升到桌面上来。而差异化的背后就是中国需要从低端产品竞争中摆脱出来,依靠科技创新走一条新型产业发展之路。

       中国政府尽管在2006年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并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但是从德勤调研的现实情况来看,政府的目标和企业的执行之间存在鸿沟。

       中国企业PCT专利申请数量虽然持续攀升,但专利申请者的分布却极度不均衡。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0年数据,中国PCT专利申请前两位公司的专利申请量占当年全部中国PCT专利申请量的30%,排名第三的公司只占1%,而同期美国排名前十位的公司只占美国全部PCT专利申请量的12%,除了第一名的高通公司占比4%外,其他9家公司都在1%左右。中国的科技创新目前只是集中在少数领域的少数公司,还未能在全社会形成体系。

       尽管政府设定了一系列产业发展目标,提出自主创新,并要求大型企业达到3%的研发投入。可是在执行层面,大型制造业研发投入的有效性缺乏具体的考核目标。在与企业高管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部分企业只是把研发基金用来买样机,搞外围测试,而对真正的核心技术体系则涉及甚少,因此这些企业的研发有效性和技术转化率仍十分低下。

       制造企业要创新,产业价值链也要创新。

       在未来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中,中国制造业不仅要实现单个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同时也需要加强产业链的上下游组织与整合,即实现产业链的创新能力。以汽车行业为例,汽车产业要创新,涉及到上游的发动机、变速箱、汽车电子以及零部件企业,汽车产业要实现创新发展,不能靠整车生产商自己创新,零部件企业、汽车电子、发动机等相关领域都要同时创新,这样才能相互拉动,实现整体产业发展的目标。

       目前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之间的耦合度松散,在研发体系和创新机制上并没有形成合力,这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长三角将越来越重要

       德勤认为,长三角在中国未来制造业的地位将进一步加强。

       尽管中国政府提出要向中西部发展的策略,但是我们从实际的调查中却发现更多的企业仍愿意在东部地区或者市场繁荣的地区扩张自己的企业。

       在此次调查中,企业新建工厂首选地域是长三角地区,其次为环渤海及华中地区。在访谈中,企业高管们对长三角地区的经营环境赞赏有加。

       他们认为长三角地区有着优良的基础设施,便利的物流体系,完善的配套能力,以及良好的商业环境,甚至在劳动力价格方面长三角地区都优于某些西部省份。环渤海及华中地区的优势在于有着良好的物流基础及人才储备,并且两者都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而曾经驱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魅力则大为褪色,排名甚至低于西南地区。

       中国出口产品的93.6%为制造业产品,因此某种程度上中国不同地区出口额占比的变化,也体现了中国制造业重心的发展趋势。自2003年以来,广东省在出口中的比重逐年降低,而长三角地区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目前已经占据41%的出口份额。

       另外,国家十二五规划政策为制造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方向。

       国家政策继续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鉴于政府行为对于国家的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德勤调查了制造业高管对于中国政策的看法。近7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政府的扶持政策是推动其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62%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贸易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在制造业发展历程中发挥了正面优势的影响。然后依次是科技与创新的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但同时,21%的受访者认为企业税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方面做得不够,使得制造业竞争在这些领域处于劣势地位。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方向

       世界各国都在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大力关注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日本把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等新兴行业。

       中国政府发布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作为国家的七大新兴战略性产业,并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在2015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

       这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容本质是国家提出了新型制造发展的方向。无论是作为支柱产业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还是作为先导产业的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都与制造产业链息息相关,并且也是制造产业升级发展的新方向和新领域。中国未来在这七大产业的发展成功与否,将成为决定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因素之一。

       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竞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强利用外资水平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目标。不难看出,未来五年中国政府在全球化趋势发展方面将会提倡两点:

       一是产业转移,即把国内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从发达国家引入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业。在本次调查中,近12%的企业表示了到海外投资建厂的意愿,并且地区主要集中在人力成本更加便宜的越南、印度、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而越南是最受青睐的投资目的地。如果按照行业分析,消费品制造行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海外投资意愿相对比较强烈,有20%接受调查的消费品制造企业计划到海外投资设厂。

       人力成本是消费品制造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目前大部分东南亚国家的人力成本约为中国的50%。再考虑到中国人民币汇率的升高,以及中国国内服务业等其他行业对本已减少的低端劳动力的争夺,一些技术含量低的消费品制造业已经逐渐向其他新兴国家转移,我们认为这一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二是加强资本利用,即扶持中国企业在机械、船舶、铁路等行业的跨境投资。中国目前有众多资本充沛的企业可进入国际市场采购全球技术、品牌和市场渠道,并且随着中国货币在国际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中国制造企业的购买能力仍将进一步加强。据伦敦顾问公司Dealogic统计,2003-2005年,中资企业在欧投资总额仅8.53亿美元,2008-2010年间攀升至439亿美元。目前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逐渐成为跨国并购的新亮点:吉利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开拓了中国企业在欧洲收购高端品牌的道路;作为中国机械行业旗舰企业之一的三一集团,即将成为中国首家在德国投产的工程机械公司,预示着中国快速发展的工业企业开始向欧洲工程机械市场进军。

       中国作为逐步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经济强国,利用自身的特有优势和历史性机遇,走出去组建国际级的龙头企业,将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所在之一,2011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仍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制造企业要努力提升竞争力

       卓越经营是中国制造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的各项挑战中,从内部来看,企业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产品与服务创新、成本控制、人力资源、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以及融资等方面。面对这些经营挑战,中国制造企业还可以做很多改变。

       1. 基于对市场需求的深度探索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企业的竞争优势通常有几种体现方式,即通过成本领先确保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价格,或通过创新形成产业内差异化、个性化产品以实现高利润,抑或通过创新占领某个特定的细分市场。创新的最终目的是生产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甚至创造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成功的创新基于对市场需求的深度探索。

       苹果公司创造了市场对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需求,颠覆性的产品和强大的品牌力量使用户对其产品和服务的渴望远远高于对价格的敏感度;索尼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创新能力,特别是小型化能力,它以此抢先夺得喜新者的市场;松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质量与价格的协调能力,松下不求新只求以模仿后的适当价位吸引市场。这些案例都证明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对本土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可以使得企业获得优先的发展机会。而中国奇瑞汽车的QQ车系,正是基于对低收入人群和青年人群需求的准确把握发展起来,从低端产品起家,向高端产品积累和创新,这是在中国证明可以成功的道路之一。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这样庞大的本土市场必将包含众多的不同层级和不同区域的需求,中国制造企业完全可以从中发掘更多的细分市场来完成企业的发展壮大。

       以华为科技为例,这家来自深圳的中国高科(600730,股吧)技制造业“航母”充满活力,在最近5年间持续30%-40%的高速增长,达到1852亿元收入,在稳居中国市场第一的基础上,在海外市场,尤其是大型发达国家市场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跻身行业全球第二。更为可贵的是该种速率的增长并未以牺牲毛利和现金流为代价。华为以贴近客户闻名,专注于创新和服务,始终聚焦于为客户创造价值并实现“双赢”,不断向产业链的前沿推进,使得其毛利和现金流的增长甚至超越销售额的增长。

       专注核心业务,建立绩效文化,提升制造业效率需要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竞争力的提升。很多企业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的情况下,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资源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削弱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甚至丧失原有的优势。同时,企业需要立足中长期发展而非短期盈利,中长期发展战略将引导企业更注重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投入,这些无疑都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提升效率还需要建立富有活力的企业文化,特别是以追求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通过对公司战略、人力资源、财务、团队建设等评估与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的运营机制,具体表现为组织的简约、流程的畅通、工艺的改进、工作的熟练、员工的职业化等,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外,企业管理者的评估标准应该进一步向企业成长和价值创造倾斜,从而激励管理者更加乐于创新和勇于实践。

       2. 明确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并购巩固竞争优势。

       并购重组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品牌、市场、资源和技术都可以成为企业并购的内在激励因素。成功的并购重组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越式增长,同时对企业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方面也有重大意义。

       米塔尔钢铁公司,在短短十几年靠着136次兼并濒危小厂,两次收购世界级大公司,建立起世界最大钢铁企业-安赛乐米塔尔公司。米塔尔的并购一直都是在其整体战略发展目标指导下进行的对竞争优势的巩固,先后经历了低成本扩张型战略,技术导向型发展战略,以及新兴市场增长战略三个阶段。米塔尔通过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控制上游原材料、采用灵活的并购策略和有效的整合等方式,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将印度一个家族企业打造成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钢铁企业。

       中国制造业正处于新一轮的并购浪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购是一个复杂的涉及经济、金融、法律、商业、管理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国企业需要对整个并购周期(从制定战略到并购策划、推进、决策、实施及并购后整合)都有深入的理解。操作层面上,企业需要依据自身发展战略,考量并购能否提升竞争优势,以及并购后如何进行有效整合,在大量研究并购案例的基础上,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并购机会面前有备而来,提高并购交易的成功率,实现竞争优势的提升。

       3. 加强风险管控,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制造业企业所面对的风险可能来自经营、市场、财务等各个领域,产生的影响不仅危害企业的既得利益和有形资产,还可能损害企业声誉造成长期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应当不断加强风险管控能力,强身健体,建立“天气预报”和“踩刹车”的机制。

       位于东海之滨的宝钢,从几年前开始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且分步实施,持续改进。到现在,宝钢对于风险管理的理解已经深刻地渗透到其战略和运营的各个方面。借助这样一种机制和软实力,宝钢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继续保持了行业内最优的地位。

       “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一定要走出“制造型企业不像金融行业的企业,无需风险管控”这种误区。中国的制造业需要建立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以帮助管理层准备好应对传统的质量风险、法律风险之外的新的挑战;并不断利用董事会治理改革优化、文化建设和培训宣导、信息沟通机制优化、预警和预案并重等各种手段,化解未来可能面对的新一轮的风险挑战和机遇。

       制造企业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对中国相对于亚洲其他国家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分析,德勤发现,竞争因素的自身特点也是马太效应的体现,即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而政策导向可以改变由此导致的发展要素的不均衡。中国政府于2010年底发布了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旨在巩固和提高那些受困于效率低下等问题的传统行业,同时促进在包括能源和科技行业在内的七大战略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些战略新兴行业,如果未来发展成功,将作为平台为国内市场和全球市场供应高价值的产品,还将帮助解决棘手的能源、气候、食物和其他资源等挑战。在这些行业领域,中国正系统性地利用其强大的竞争优势,力争成为独特的创新者和主导者。

       跳出本土环境,放眼全球。中国正在努力将全球经济动荡,海外市场疲软等不利因素转化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契机。除了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中国制造业企业开始从战略高度进行海外布局,一些现金充裕的企业正在全球范围采购技术、品牌和市场渠道;同时更高效地利用资金杠杆,把握历史性机遇,走出去组建龙头企业。再看金融环境,目前中国货币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国际角色,遍布全球的几十个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让中国企业进入市场,投入生产,并分享产品网络,这一切无疑将有助于保持中国竞争力,并在下一阶段更深入地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制造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制造企业需要立足长远,分析未来趋势对自身行业和企业的影响,制定相应战略,解决内部技术升级和管理升级的问题,从长远来看,这将是创造企业财富和国家财富的动力之源。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超硬材料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超硬材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超硬材料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柘城惠丰钻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联合精密材料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