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美国驻世贸组织大使RonKirk对外表示,中国已同意停止向国内风能发电厂进行采购补贴。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某研究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取消补贴”的说法不属实,媒体理解有误。他说,多轮磋商最终形成的统一认识是,废止财政部2008年形成的 《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对符合支持条件企业的前50台兆瓦级风电机组,按600元/千瓦的标准予以补助。在此补助标准中,整机制造企业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各占50%,并重点向关键零部件中的薄弱环节倾斜,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新产品研发。
前述研究员指出,财政部这样“以奖代补”的政策,历来被美国认为是他们风机出口中国的最大障碍。他说,“十二五”期间,国家对风电设备企业的补贴还将持续,具体措施尚不明朗。
风电企业羽翼渐丰
2008年上述暂行办法出台之后,经过3年多的历练,中国风电设备企业羽翼渐丰,“目前具备相当的竞争力,已经形成了产业化”。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风电设备企业今天已经有足够实力“走出去”。
但由于美国风电设备价格高昂,难以与有强大成本优势的中国风电设备相抗衡,因此,对于中国风电的“跃进”,美国未免畏惧。
去年10月,美国启动了对中国清洁能源有关政策和措施的“301调查”,认为中国给予新能源企业大量补贴,并在新能源项目招标中排斥美国企业。
该项调查涉及中国的风能、太阳能、电池及节能汽车行业,风能首当其冲。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曾表示,现在中国政府对 “走出去”的风电企业没有任何补贴,而要看企业能不能适应当地的情况。
研发不足是短板
林伯强表示,假若取消之事确凿,将对中国风电设备企业走出去多有裨益。
林伯强认为,我国风电技术水平仍亟待提高,自主研发不足,产品更新换代太慢,都影响着这一行业的可持续性。他说,我国的风电设备仍以“价廉”为竞争点,整体上远不如国外同类设备。
北京交通大学新能源研究所所长姜久春曾表示,中国风能发电基础研发投入不够,产业发展与欧美仍存较大差距,国内科技界、产业界应注重创新。
基于此,前述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指出,未来我国仍将对风电设备企业予以支持,对研发等适度补贴。
若无补贴影响甚微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李昂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国风电已走过了起步阶段,即使取消一些补贴,影响也不大。但未来还有更多可再生能源需要财政、市场等的支持。
2010年底,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风电最大的装机国。李昂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未来面临的国际竞争恐怕更多,需要做好应对准备。
“硬朗”起来的中国风电设备企业将在很长时间内,在海外维持价格优势。林伯强认为,即便没有补贴,对我国风电企业“出海”也几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