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网球的上海大师赛比作引进来,李娜这一次则是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她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开放的中国。”在第四届中国开放论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新机遇”峰会上,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马洪涛以这样的开场白开始了下半场的讨论。
走出去寻找机遇
“当经济不振、经济危机出现的时候,最要害的问题就是失业。特别是在西方一些国家,看中的是拿着选票的选民,没有工作就不选他。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就是进入的一个机会。”国务院参事室参事陈全生表示。
日本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亚太经济评论主编李克认为,日本这次的大地震,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就是个机会,特别是等核辐射问题平淡化以后,灾后重建对中国企业的商机是非常大的。
“上工申贝的并购之路走得并不顺畅,但是并购之后的效果却很明显。”峰会上,上工申贝集团董事长张敏用亲身经历告诉在场的听众,“走出去”虽然不容易,但一旦走出去,机遇要多于挑战。
“企业如果说只是兢兢业业地干自己的本土业务,你可以每年一个亿的增长。但是如果靠并购,靠资本运作这个杠杆的作用,我们就用巧劲来拨千斤,这样可以使你的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也可以使你的企业摆脱很多‘红海’竞争。”张敏说。
走出去需讲究方法
“企业除了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走上去’。”陈全生说,所谓“走上去”,就是指产品受当地人欢迎,进入他们的主流市场。而“走进去”,就是要在人家那儿买地办厂,在那儿把产品卖出,要围绕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来设计、改进自己的产品。因此想要成功地“走出去”,关键还是要靠产品质量和信誉。
他建议,中国企业可以去政局比较稳、社会比较安定的发达国家或小国。如果要选发展中国家,则要有目的的去选择,最好是选离中国距离相对比较近的地方,还有就是不要到那些问题国家去。
至于怎么走?陈全生认为,中小企业可以抱团走,既可以抱家族的团,也可以配套组团、产业链上大家组合。大企业要走,则要认真研究对手。
“过去20多年中,并购企业存续15年以上的,成功率只有20%,中国企业要‘走出去’,怎么走十分重要。”李克表示,最近这些年,无论日本还是欧美国家都进入经济发展的低谷,中国企业可以把握这个机会,对他们的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去实行并购。核心就是采用他们的技术和一些意识方面的东西。
走出去从跨国公司汲取经验
2009年BP和中石油在伊拉克共同竞标获得成功,使得BP和中国企业在海外合作站在新的历史平台。这一项目也是中、英、伊三方的互惠共赢、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BP中国副总裁兼BP(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任亚芬在峰会上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少,碰到问题也不少,而跨国公司在这方面拥有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国企业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合作的基础是信任,而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和业绩表现。”任亚芬说,中国公司在走出去开展业务时,一定要牢记第三国政府不是万能的,项目在第三国经营时,一定要看清它的利益相关方是谁,包括政府和在野党。
张敏说,表面来看,上工申贝走出去战略是成功的,但实际上背后的教训也很深刻。他建议计划“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具备研发实力、经营规范、生产合规和人才资源等条件后才去实现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