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进口政策的方案越来越扑朔迷离。
六年来首现的一季度逆差和4月份明显回落的进口增速;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以及前段时间讨论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或加剧输入型通胀…… 矛盾的表现使得“扩大进口”陷入到尴尬境地。
此期间,商务部一直力挺扩大进口政策的出炉,但随着“全国扩大进口会议”一拖再拖,各个部委对“扩大进口”的重视程度堪疑。
虽然近日有消息称扩大进口细则已经成文,并上报国务院待批,但知情人士透露,扩大进口政策的细则乏力,很难起到真正的扩大进口的效果。“关键的环节都是不可撼动的。”他说。
难撼的税率
“在扩大进口的一系列政策讨论中,进口税是最受人关注,也是最直接有效的一项。”上述人士说,“多个部委的意见难以达成一致。”
中国进口商品要征收进口税、增值税、消费税累计,需要50%以上的税费。“进口税率过高让国内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国外市场价格,是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认为。
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以来,进口关税总水平从15.3%降至9.8%,远低于发展中国家46.6%的平均关税水平。
“这使得整体关税可降空间不大。”上述知情人士分析,“这里面还涉及到多哈谈判的问题。”
多哈谈判目前步履维艰,基本已经在破裂的边缘。
中国作为一个新成员,税率已经降到了9.8%的水平,自然是不愿意再降了。如果现在降了,就属于自主降税,还会引来其他发展中大国的不满,因为他们会被要求同中国一道降税。这样实际上又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只要我们一动,就打破了现有的承诺平衡。
如果不动,就意味着中国仍要保持9.8%的进口税率,假如给任何一个机械设备降了,你就要找出另外一种商品来给它提高进口税,否则就失衡了,被提税的行业自然叫苦连天。“实际上中国有一个临时降税方案,就是一年期内对哪些东西降税,之后还可恢复。如果通过这一政策来进一些我们需要的东西,也不影响谈判的承诺。”上述知情人士说,“不过,这个方法也未达成共识。”
进口税难撼,心思就被转移到消费税上来。
中国进口消费税率形成于20年前,针对奢侈品征收高达30%的税率,但伴随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和国内产品供给增加,已不存在绝对“奢侈”,于是有人提出这部分税率应该下降,如化妆品、珠宝和腕表、时装和皮具等。
但是,也有很多人提出了反对意见。有的认为,可以降一点儿,很多大牌的东西没必要降。他们担心如果中国的企业不建立自己品牌的营销网络,将来国外品牌垄断市场之后,还会反过来提价,这就会摧毁中国的整个体系。
体制的阻碍
提到如何进一步加强“扩进口”工作时,商务部首次提出了关注民营企业及国内制度改革。商务部发言人姚坚称,商务部注意到民营企业的进口很少,比例很低,占到15%左右,但是出口比例却很高,占到33%。
目前的体制使得民营企业在获得配额、许可证以及融资方面都困难重重。
据了解,中国在进口审核方面比较严格,实际隐含的进口限制比较多,在目前所有可贸易的产品中,需要进口许可证的产品大概占了50%以上,这个比例相当高。一直以来国家对很多大宗商品,包括原油、棉花等都有进口配额制度,而对于很多民企来说,要想拿到一定数量的进口配额还是比较困难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进口。“目前国内纯民营的企业,在中国市场建立销售市场网络方面还存在壁垒,导致这些民企更愿意通过出口的方式来经营,直接进口国外产品在国内销售的情况较少。”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赵忠秀说。
至于融资,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找不到突破口的问题。“这个瓶颈难以突破,归根结底是因为这是个体制问题。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80%以上。”他说,“以前常说出口型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那是因为这些企业大多数都在做出口,进口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易动的“贸易便利化”
5月17日商务部的例行发布会上,姚坚曾表示:“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化将是下一步扩大进口的重要影响因素。”“现在进展比较容易和顺利的就是在贸易便利化上,这一次在这方面可能会做文章比较多。”上述知情人士说。
主要是清理有关进口管理措施,进一步放宽进口管理,调整实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商品。同时,会同海关、质检等部门,推动提高海关通关效率,实施检验检疫便利化措施。
他说:“争取做到进口政策和出口政策平衡。”
例如目前出口是24小时通关,进口只有8小时;现在全国只有三个港口能够进口汽车;进口检验,如果按现在的检验标准,水果农产品全会烂掉等等亟待解决。
这几年中国加强了和东盟自贸区的谈判,今年以来,东盟已经跃居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最近我们也在加强与韩国和日本自贸、双边贸易的谈判。双边的贸易便利化,是中国下一步扩大进口的重要影响因素。”姚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