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国成为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在发展壮大,从世界格局来看,我国零部件行业无论是横向规模发展还是纵向技术升级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本土零部件产业格局呈弱、小、散的状态,虽然产业规模较大,但是缺乏规模效应,且关键零部件领域几乎全被外资占据,行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廉价劳动力及资源成本。在汽车零部件全球采购的背景下,具有技术和研发优势及规模优势的本土零部件企业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行业运行现状
从2010年1-10月份运行情况看,汽车零部件行业利润总额仍在增长,但增速放缓;进出口额也双双增长,但进口产品以变速箱及发动机零件等高利润、高附加值、高科技的产品为主,出口产品以轮胎、电子仪器仪表等进入壁垒低、利润薄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为主。
下游整车行业目前产能过剩,虽然2010年在国家的各项刺激政策下出现了非常规的高速增长,但2011年产销增速放缓、产能过剩压力加大,受其影响,零部件行业下半年可能会承受较大利润的压力。
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上下游两头受挤,行业面临双重压力
零部件行业是两头受挤的行业,对上下游缺乏议价能力。上游原材料主要是钢材、橡胶、塑料、织物等,其价格最终由钢铁、石油、天然橡胶等大宗商品价格决定,汽车零部件企业只能通过对上游商品价格走势的判断规避风险。同时,下游整车制造商多为大企业大集团,在与零部件厂商的利益博弈中处于强势地位,谈判能力强,能将成本压力转嫁给汽车零部件行业,因此,零部件实际上处于两头受挤的“三明治”夹心地位。
产业规模大,但缺乏规模效应
汽车工程学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零部件产业产值已经超过1.2万亿,产业规模大,但目前从事该行业的企业有2万多家,平均每家企业产值仅为0.6亿元左右,资金不足、生产规模小、实力弱,缺乏规模效应。以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龙头博世为例,2010年销售收入近500亿美元,而我国最大的零部件企业万向集团销售收入仅为33亿美元。核心部件研发能力弱,本土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及资源消耗型产品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廉价劳动力成本及资源成本,不掌握高端产品技术且缺乏研发能力。2009年汽车工程学会对零部件行业的调查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目前只占销售收入的1.4%,远低于跨国公司5%的平均水平。
核心零部件研发能力弱是阻碍该行业发展的软肋,目前自动变速箱、ABS、安全气囊等产品仍然是国内空白,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垂直化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低端,少数高技术含量产品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但是质量稳定性无法保证,仍无法进行商业应用。
国产零部件主要用于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低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外资控制了汽车零部件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国产零部件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25%,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占整个行业的75%以上,在这些外资供应商中,独资企业占55%,中外合资企业占45%,本土零部件主要应用于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低。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科技含量领域,外资市场份额高达90%,其中,汽车的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BS和安全气囊、自动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是100%、100%和91%、69%。
国际贸易形势日趋严峻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汽车零部件开始大量进入国际市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品在海外尽管物美价廉,但是由于核心竞争力缺失,产品替代性强,因此屡屡被以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方式拒之门外,从紧固件到汽车轮胎、轮毂等,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遭遇的贸易摩擦从未间断过。 行业发展趋势
在汽车零部件全球采购的背景下,我国本土零部件企业面临着高端产品无竞争力、低端产品劳动力成本趋高的双重压力,未来那些具备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树立良好品牌的企业将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海外并购获得技术以及与大的汽车集团具有血缘关系的企业将实现快速发展。
中国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之策是提高研发及技术水平,进行产业链地位升级,才能有效突破行业瓶颈,实现快速发展。但是目前中国的零部件制造企业落后国际先进水平至少十年,要想在人才及技术缺乏的情况下短期内实现飞跃发展的便捷之路是借助资本的力量。因此,未来有两类企业将实现快速发展,一类是通过海外并购获得技术的企业,如近期北京太平洋世纪收购美国通用汽车Nextee转向系统、潍柴动力收购法国引擎制造商MoteursBaudouin等。另外一类是与大的汽车集团有血缘关系,借助集团实力实现规模化经营的企业。2009年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也明确表示整车行业将通过兼并重组,使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整合到10家以内,这种趋势将传导给零部件企业,依托大的汽车集团的零部件厂商将实现快速发展。
系统及模块供应商和品牌、技术制造者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国际汽车零部件行业格局呈金字塔形,塔尖是系统供应商,塔身是模块供应商,底座是零件供应商,相应利润分配从高到低,中国的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处于塔底位置,利润率低,生存受压。因此,那些积极向上端进行业务拓展,向模块供应商或系统供应商迈进的零部件企业,或者在零部件领域专注于实现技术升级或树立品牌的厂商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