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例,先说几个新闻
近期在国际天然钻石行业发生了三件比较大的事情:
一、天然钻石委员会(NDC)发布了名为“Diamond Facts”的长篇FAQ,从多个角度讲述了关于天然钻石稀缺性,以及有别于培育钻石等方面的问题。
二、戴比尔斯和博茨瓦纳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在双方就续约事项达成一致之前,不会参与任何个人或组织的讨论。
三、世界钻交所联合会(WFDB)和天然钻石委员会(NDC)达成合作伙伴关系,除了提供财政支持外,更致力于在to-C层面向消费者宣传天然钻石的价值。
两天前GJEPC刊登了一篇David Kellie(NDC首席执行官)的专访,其中提到了几个重要的话题:
一、NDC正在扩大自己的价值共识圈,并坚信“通过营销驱动的消费需求”是影响价值链繁荣的最重要因素。
二、目前流行的一些“神话”有损于钻石行业发展及受惠于此的群体,因此NDC需要“纠正错误并解决行业的问题”。
三、天然钻石依旧是稀缺资源,消费者对稀缺的渴望将是关键的驱动力。
四、培育钻石的生产成本还会继续下降,并且基本呈线性变化。从零售层面来看,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将更轻松地找到优惠的价格。另一方面,零售商会更多地利用数字手段降低利润以获取市场份额。
五、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处于不同的市场地位,两者可以共存,但消费者需要了解真实的知识。业内存在一些“洗绿”的行为,且无法证实其“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内容。
背后的那只大手
假如我们把上述事件结合到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两个明显的状况:
1)目前钻石行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2)各大组织正在联合起来稳定人心。
遥想1888年戴比尔斯“一统江湖”之前,年轻的现代钻石行业也是面临了大量的问题,如矿主涸泽而渔、市场需求疲软、毛坯和裸钻明显供大于求等等。经过一次次惨烈的洗牌(包括资本和思想的洗牌),戴比尔斯最终确立了行业老大的位置。
时至今日,钻石行业似乎面临着类似的情况:上游因制裁俄罗斯而出现撕裂、毛坯价格过高、裸钻价格下跌、中游切磨工厂纷纷减产、贸易商频频内卷、下游市场受经济环境影响而表现不佳……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些人开始失去信心。
所以,几大组织需要联合出手,从to-C层面着手进行“由下往上”的整合。
今时不同往日,我们现在生活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因此这种“联合行动”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我们无法预测。但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天然钻石行业厉害的地方:每当市场发生剧烈波动、看似一蹶不振的时候,总有一些庞大的组织或者公司联合出手,一起拉动市场信心。一百多年前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这些行动的背后,似乎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把握着某一个方向。当行业的发展偏离这个方向时,这只大手会突然紧握,并开始协调供需、扭转局面。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会有一些企业衰败,但这只大手保障了整个行业可持续的弹性发展。
这只“大手”是戴比尔斯吗?
以前可能是,但现在我更愿称其为“行业共识”。
行业共识(行业文化)
行业共识,或者说行业文化,是一种强大到足以贯穿整个行业大部分玩家头脑的综合意识。它的背后是长时间的运作、积累、沉淀和投资。
之前我们提过的“通用型营销”,就是行业共识在推广方面的精炼体现,它把一大堆“印象”和“概念”,精炼成了一句简单易懂的话,从而对行业发展起到“地基”的作用。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如今天然钻石的行业共识,就是稀缺性、价值、纪念意义,以及眼下正流行的“可持续发展”(后者有待时间的考验)。当我们提起天然钻石的时候,都会想起这些内容——虽然有人反对,但这些内容是存在的。
有人说:我就不认为天然钻石是稀缺的,他们只是没有都挖出来而已。这当然没问题,因为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行业共识不等于社会共识。
但只要执行得够持久、够坚决,行业共识就可以影响社会共识。
相比之下,培育钻石行业一直都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行业共识。因此有人会依赖天然钻石的价格表,有人会打价格战,有人会想着趁机捞一把等等。
在行业发展的初期,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假如我们沉浸在“我还年轻”的想法中,那么就容易躺平,最终成为被牺牲的那部分。
所以,面对一个迅速发展的市场,培育钻石行业要保持冷静和谦虚,从天然钻石的每一步棋中领悟和学习。我们需要“一只大手”,在迷茫的时候把握住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