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冬天,寒冷的不仅仅是天气,还有被金融危机肆虐的各行各业。中国企业界到处弥漫着咬牙过冬的叹息声。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国五金工具企业数量众多,集群庞大,对出口的依赖性很强,因此这个冬天他们过得格外艰辛。
与这股冷空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09中国国际五金展”的招展工作仍在火热的进行中。其实,从报名参展的展商反映情况来看,我国工具行业早已经感受到了金融危机带来的阵阵寒意,受这场寒流影响,机床工具出口利润大幅度下降。企业之所以参展热情不减,是因为他们更需要在内忧外患下,寻求一种交流和推动。
国内的外商看过来
每年一届的“中国国际五金展”由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与德国科隆国际五金展共同主办,举办日期为每年的9月份,举办地在上海。很多国内外五金企业已经将之视为拓展贸易渠道、推广品牌形象、了解行业市场信息的主渠道。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分析国际五金市场的趋势、了解我国外贸扶持政策、规避外贸风险,展会组委会在招展的过程中,与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有关部门一起对大量企业进行调查与研究。以机床工具企业为例,他们在参展前会将遇到的一些行业问题和困惑反馈给组委会,以寻求帮助和解答。而且,在与展会同期举办的一些现场活动中,还会对此类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由于经济不景气,国外订单减少,即使对于已经完工的订单,国外买家也迟迟不来提货,库存增加正在成为企业的压力。”一家机床零部件展商负责人说。
一位机床工具展商负责人认为,成本压力、产品价格上扬等因素都会对出口产生影响。
当经济环境在短期内回暖无望,国家的调控政策就成了救命稻草。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外资企业进口机床类设备的减免税政策进行了调整:外商投资企业进口自用机床和压力成型机器的税收优惠政策于2008年11月1日起,全面停止实施。这意味着,外资企业进口这些设备将不能像以往一样,享受到免交关税和增值税的优惠了。
政策调整后,新批准的外资项目,如果进口《内资不予免税目录》中所列的数控机床和压力成型机,将征收关税。换句话说,外资企业只有进口国内现有技术无法达到指标要求的数控机床和压力成型机,才能享受相关优惠。而此前,外资企业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数控机床和压力成型机一律免征进口关税。
五金工具业盼望利好政策层出不穷,并期待被政策的曙光领入新一轮的增长地带。而确实,此次减免税政策的调整,目的就是为了支持国内制造业,鼓励外资企业多采购国内设备。据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省外商投资企业免税进口自用机床和压力成型机器总价值2.57亿美元,累计减免关税1.5亿元人民币。
由于这次政策调整涉及的进口设备种类多、范围广,考虑到一些外资企业的实际情况,新政策设置了一个缓冲期,即2008年5月1日以前批准的鼓励类外资项目,如果项目项下包含此次政策调整中涉及的设备,项目单位可在2008年11月1日前,持项目确认书等相关资料,向海关申请办理减免税审批手续。
这一政策的实施,让笼罩在金融危机迷雾中的机械五金业,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多年以来,由于外资企业对机床高精尖技术的苛求,以及我国政策所给予的优惠,外商总是将傲慢的眼光投向海外,致使大量采购资金外流。而此次政策的调整,还影射了另一句潜台词——我国数控机床已经由成长期进入成熟期,即 “国内现有技术无法达到指标要求的数控机床和压力成型机”数量已经大量减少。
同样为此次政策调整感到欢欣鼓舞的,是机床零部件企业和加工机床用的五金工具企业。因为国内机床产业的发展,势必带动零部件产业和五金工具产业的繁荣。受利益驱使,外商挑剔的眼光将看向国内市场。
与外商合资的隐痛
国家对机床类装备制造业的支持,自然会为我国相关产业带来大批采购增量。然而,面对中国激增的零部件与工具市场,外商怎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机床工具行业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与国外产品相比,我国产品的附加值还有待提高。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利用外资数量的增加,机床工具行业引进技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技贸结合、合作生产等成为引进技术的重要方式,一批中外合资公司迅速崛起。
当然,从合作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肯定外资企业对我国机床工具市场所做的贡献,他们带来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以及现代制造业的运营理念,让中国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
而从竞争的角度来看,我国机床工具企业却不无隐忧。随着市场的调整和扩张,外资企业会更加青睐中国市场,势必对中国企业产生更大的冲击。比如,外商以独资形式落户地方开发区,除了先天的技术和管理优势,他们通常还受到地方政府所给予的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等各方面优惠。鉴于这种情况,很多内资企业会选择与外方合资的方式,来寻求更加长远的发展,“合资与并购”已经成为机床工具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虽然很多公司尝到了中外合资的甜头,但是由合资公司最终走向外方独资的同样为数不少,比如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该公司从一个由中方控股、效益优良的中外合资企业,逐渐转变成了日商独资公司。据了解,合资公司在建厂之初,中方以75%股权的绝对优势控股,日方只是以技术和管理入股,董事长是中方的,工人、领导也多数是中方的,企业本该掌握在中方手里,但由于中方缺乏核心技术,而外方又将技术看护得很紧,这就注定了中方受制于人的命运。
随着机床及机床工具业“中外联姻”案例的不断增多,此类商业问题自然被纳入了我们的研究范围。正如一位机床工具企业董事长所言,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合资合作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积极的作用,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企业的心情喜忧参半,政府的态度却十分明了,为了更好地引导外资投向,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于2007年10月31日发布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
新《目录》是引导外商投资方向的重要政策措施。《目录》分为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三种,机床行业在鼓励类中有5项: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制造,即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数控坐标镗铣加工中心、数控坐标磨床、五轴联动数控系统及伺服装置、精密数控加工用高速超硬刀具;1000吨及以上多任务位墩锻成型机制造;FLT柔性生产线制造;垂直多关节工业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及其焊接装置设备制造;特种加工机械制造:激光切割和拼焊成套设备、激光精密加工设备、数控低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
显而易见,政府鼓励合资合作,然而合资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作为企业,如果选择了“与狼共舞”,就要增强自信,不断汲取来自于“狼”的技术和精神,以强身健体,锤炼自身的“狼性”。
“走出去”任重道远
国家的宏观调控,同样催生着行业优势企业走出国门的梦想。其实,我国倡导“走出去”战略已有多年,机床类行业企业不乏成功的案例,比如大连机床集团收购美国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沈阳机床集团收购世界着名品牌的德国希斯公司,北京第一机床厂收购德国瓦德里希•科堡公司等。
毫无疑问,跨国并购风险大、成本高。“不计成本的并购或者是整体并购,不仅不能实现并购目标,还可能会把自己拖垮,施行跨国并购的企业,不但要有实力,还要有智慧。大连机床的前两次并购,都是选择英格索尔集团旗下的某一个系统或公司。这种并购,不仅降低了自己的风险,而且打消了出售方的疑虑,从而保证了并购的成功。从并购后的发展来看,用英格索尔的生产系统,极大提升了大连机床产品的整体技术附加值。”有专家分析说,“大连机床从第一次并购着手准备到第三次并购完成,前后跨越8个年头。选择在英格索尔集团财务困难而出售英格索尔生产系统之机,及英格索尔集团宣布整体破产之后进行并购,使大连机床掌握了并购的主动权并可以讨价还价。”
“中国国际五金展”的一位机床工具展商一直在酝酿“走出去”策略,他曾不无感慨地说,要想在跨国并购中取胜,需要的不仅是价格谈判,更重要的是心理较量,在这条路上,我们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