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全省教育科技创新大会暨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为抓手,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庞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中原大工匠”作为企业技术“火车头”,往往代表着所在领域的技能高峰和精神引领,对于“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带动意义。
为探寻他们背后的故事,大河报·大河财立方策划推出“走近中原大工匠”系列报道,“云”对话中原大工匠,致敬最美劳动者,献礼党的二十大。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在中原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长期坚守在生产一线,手握关键技术,个个身怀绝技,用一念执着、一份坚韧、一片情怀,不断延伸行业创新的广度与深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原大工匠。
从字面来看,他们必然具备高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从评选指标来看,他们还必须具有崇高的职业精神,创造了可观的综合效益。他们究竟是怎样一群人?
河南现有127位“中原大工匠”
他们是怎么评出来的?
首先,什么是“中原大工匠”?
根据相关评选指标,“中原大工匠”的评选对象,是各类企业中长期在生产一线岗位工作,有崇高的职业精神,掌握关键技术、绝招绝技,富有创新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力的职工。推荐人选以产业工人为主,向重点行业和制造加工工业的生产一线职工倾斜。也就是说,“中原大工匠”是产业工人中的绝对佼佼者。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工匠精神”,让这一词汇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工匠精神的热度持续升温。
也是在这一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金蓝领”技能人才和工匠的培养蔚然成风,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河南作为制造业大省,积极响应,提出了打造“技能豫军”的目标。自2016年起,开始启动“十三五”万名大工匠培养选树计划,即“十三五”期间,全省推动企业每年培养选树2000名大工匠,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实现全覆盖。在此基础上,从中公开评选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原大工匠”。为实现该计划,2018年,河南省还在全国工会系统最早出台了《中原大工匠选树管理办法》,明确了“中原大工匠”的评选维度,让“技能豫军”的培育力度与氛围更上一个台阶。
据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统计,截至目前,“中原大工匠”的评选已成功举办五届,入选人物已有127名。
“中原大工匠”究竟牛在哪里?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河南省5700万劳动适龄人口中,技能人才有900多万,其中高技能人才有200多万。如此大规模的技能人才中,只有百余位脱颖而出,获评“中原大工匠”,他们究竟牛在哪里?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梳理发现,这127位“中原大工匠”分布在钢铁、纺织、煤炭、电力、航空航天、超硬材料等河南重点制造业行业,还有来自于汴绣、汝瓷、豫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一线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作为技术带头人,带领企业在细分行业持续攻坚,筑起了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第五批入选的张存升是河南省力量钻石股份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被誉为变钻石的“魔术师”。河南工业大学超硬材料及制品专业毕业的他,在行业内已经深耕钻研了17年,主持研发了“超精密加工用细颗粒金刚石”“宝石级大单晶”“IC芯片用特种八面体金刚石”等多个重大项目,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创效数亿元。
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八矿信息中心技术组组长杨庆华被称为“智能矿山”先行者,两次获省煤炭系统计算机技术比武第一名,开发了10多个信息化自动化管理系统,带队接入智能矿山子系统30多个,破解20多项信息技术难题。
中铁七局三公司盾构分公司的盾构机械操作工、技师罗浩是个95后,从技术小白一路成长,如今他不仅掌握了盾构机的维保技能,还成为合格的盾构司机,甚至能独立安装调试盾构机,解决技术难题。他撰写的《盾构机到达使用年限后的升级改造技术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完成盾构机延寿任务,节约资金1200余万元。
许昌德通振动搅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李冠峰的带领之下,死磕振动搅拌技术,一举解决混凝土材料微观均匀这一世界性难题,延长混凝土寿命10%以上,成为该行业的“隐形冠军”。李冠峰本人还主持研制了世界首台混凝土振动搅拌工业机、世界首台水泥稳定碎石振动搅拌工业机,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建筑材料创新奖一等奖等众多行业大奖。
第三届的30名“中原大工匠”为例,他们在3年时间内,共计实施创新课题737项,取得技术创新成果760项,获得国家专利951项,总结先进操作法54项,创造经济效益16.3亿元。
让“工匠精神”成为燎原之势
河南省总工会曾表示,中原大工匠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工匠精神,为促进企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全省广大职工要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学习新知识、练就新技能、创造新业绩。
作为技能人才的“火车头”,“中原大工匠”代表着所在领域的技能高峰和精神引领。对他们的表彰,体现了对于一线劳动者的敬意,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呼应,要让“大工匠”的星星之火,引领形成“工匠精神”的燎原之势。
如今的河南,正在向着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迈进。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河南省深入推进的“十大战略”中,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居首,要实施好这一战略,不仅需要顶尖创新人才,也离不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河南省政府领导也多次强调加快建设“人人持证、技能河南”。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政府参事,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原党组书记、厅长李涛在接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国博弈的焦点在制造业,区域竞争的重心在制造业,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主要赛道也在制造业。河南虽是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省份,但产业竞争力不足问题仍较为突出,产业链上“断点”“堵点”仍然较多,必须想办法延链、补链、强链。要补充这些短板,显然亟须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庞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2月18日,《河南省“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提出到2025年,“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持证人员总量达到3000万人,新增取得相应技能证书人员达到1050万人,从业人员持证率达到60%以上;新培养高技能人才38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608万人。到2035年,从业人员基本实现“人人持证”,全民能力素质明显提升。
要实现上述目标,“中原大工匠”这一群体,无疑将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他们的评选表彰,也将释放出尊重劳动、注重质量、追求卓越的积极信号,激励更多的技能人才树立工匠意识,不断增强本领,迈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