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中国超硬材料网发布了一则邀访行业人士的公告,引起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会人员的广泛关注。诸多行业人士纷纷致电中国超硬材料网共同探讨行业共性问题。笔者通过一个月的采访和走访,倾听了三十余位行业大咖的独到见解,受益匪浅,得到了丰富的资料,对行业的深层次问题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中国超硬材料网也连续写了三篇文章探讨行业的一些问题和发展方向,连续输出了诸多行业人士的智慧结晶。我们相继采访了中南、黄河旋风、华晶、力量钻石、柘城金鑫、金日金刚石、吉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贾洪声副教授等行业企业和高校科研人员,同时特别听取了国家火炬计划超硬材料产业基地首席专家王秦生、燕山大学王明智教授、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超硬材料分会秘书长孙兆达等专家学者的见解,总结出三个“VS”,力争展现行业前进的方向。
大国VS强国
众所周知,河南占据全国超硬材料80%的市场份额。但是大国不等于强国,我们的产品与国外相比,技术附加值还较低,产品稳定性不足,这也导致我们的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价格相对较低。
超硬材料发展这么多年,恐怕企业是切身体验最为深刻的群体。在一些企业看来:“中国超硬材料之所以称之为大国源自于国内的工业体系比较完善,体量比较大,但还是处于中低端的制造业比较多。高端制品仍需大量进口,价格居高,许多核心技术仍由国外掌握,国内原创技术不多。超硬材料生产企业数量众多,规模不一,良莠不齐,在工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方面欠缺,一些超高速切削、高精加工设备仍需要进口。企业产品质量不高,质量稳定性不好,缺乏品质创新,缺乏针对性生产,金刚石生产企业的应用研究不够。更重要的是企业差异化的发展思路还没有形成气候,存在同质化内卷问题。”
专家表示:“无论是材料还是制品,在高端领域中国与国外总是差那么一点。而这一点不单单是技术的问题,同时也有意识问题。很多国外企业从国内进口原料,经过技术处理返还到国内价格却能高出数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国外掌握精细化筛分的能力,这种能力同时也来源于对于产品的精益化追求意识,这种意识是国内很多企业缺乏的。很多企业会把“锅”甩给产业链,但是很多国外工厂的生产设备和国内生产设备是一模一样的,这又是何种原因呢?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针对于一些企业将国内外“差距”甩锅“超硬行业全产业链”的问题,一些行业人士颇不认同:“超硬制品应用非常广泛,机床行业、航空航天等都是其应用范围,整个制造业的发展与国外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将超硬行业的差距归结为自身行业的下游,这个锅不能背。” 于此同时行业中不乏中南、华晶、三磨所等企业正在加大投入龙头产品的研发中,有的产品在国际同样具有领先水平,行业正在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引领,中小型企业各有千秋的整体发展态势。十八大以来,供给侧改革、工业4.0、从工业大国变成工业强国开始成为关键词和关键语,政府出台各项措施鼓励科技创新,把握核心技术成为中国梦的具体追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注定漫长艰难,对于超硬行业也是如此,星光指引追梦人,从大国到强国的路途注定需要通过行业的每一份力量去推动。
市场VS挑战
金刚石行业发展至今,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市场不断扩张的过程中,也曾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销售过程中经销商复杂,一些不具备产品销售资质的经销商也充斥其中,经常出现票不对货的现象;再比如一些商贸公司利用金刚石性能稳定、体积小、价格高、易储存的优势,进行囤货引起价格恶意竞争。但是随着国家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营商环境的大力肃清和整顿,市场形态得到了矫正的机会,很多大企业开始以身作则,引领市场,同时一些浑水摸鱼之辈活动的空间得到进一步的遏制,情况得到了逐步改善。与此同时超硬行业的内卷一直是比较严重,但是通过去年新冠的契机,行业里形成了一个大致的共识,特别是几个大的巨头的模范作用,在质量和价格方面都相对达成了一个比较默契的状态。大企业在价格上采取措施,能够引领行业的自律性,减少价格波动对行业的影响,其实这对行业是有利的,工厂只有利润有保证,才能投入力量做研发,提升产品质量,产品结构调整才有机会。
而对于如何提升金刚石的竞争力,在市场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一些专家则认为:“金刚石的功能性开发俨然是不足的,还有很多空间可以提升。市场分中高低端,企业也分三六九等,大企业有大企业的责任,中小企业有中小企业的发展路径,离开价格竞争的漩涡,形成自身的技术和产品优势,深耕细作不失为一种积极应对市场的态度。” 从采访中了解:“向更高的领域迈进应成为行业企业的共识。”像元素六等很多国外公司舍弃不少基础性原材料生产,聚焦力量在PCD等刀具领域发挥技术优势。尽管复杂的国际环境给不少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但是正是目前这种国际环境给企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机遇,跟随国家政策布局,迎难而上,将挑战变成机遇,以不变应万变,在市场中赢得先机。
大研发VS小研发
加大研发投入似乎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如何避免研发的虚无化、面子化,将研发落到实处、落到痛处似乎成了行业最应该重视的问题。
企业规模不一,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行业责任便不一样。很多中小型企业是从大型企业分化而出,技术也来源于它。要求中小企业投入巨量研发力量也不现实,像黄河、中南、华晶等相对比较领先的企业它们是有责任和义务来带领行业前进,因此研发投入无可厚非。而中小企业应该在对产品的小规模改造方面进行精进,注重投入的产出比,这样既能保证企业向前发展,也能继续在技术上引领创新。
在采访高校科研院所过程中,一些研究人员表示:“在科研项目上,没有贵贱也没有大小,哪怕只是针对于金刚石的某一个性能的提升都是十分宝贵的。饭要一口口吃,目标要一步步实现。但是企业的发展要有大的规划,国家也有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企业更是如此,只有有了长远的目标,企业的发展才有了指引。”
国外企业之所以能够长期独占鳌头和其对研发的重视不无关系。据了解,国外企业会储备未来十到二十年的技术,以随时应对市场的变化,始终让自身站在不败之地。金刚石的功能性应用的研发需要加快速度,在这方面不仅有着广阔的市场,同时也是彰显硬实力的领域,因此企业研发一定要和目前行业的趋势和市场环境紧密结合,使得研发更接地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国内不少企业的技术都是没有问题的,企业的精细化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不少国外产品的优势其实就在于企业对于产品的追求上,国内企业在意识上如果能够重视,也许产品的稳定性就会有所提升。
笔者在交谈中也了解到,近几年不少企业开始实质性地的重视研发。大企业自己建立有研发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而小企业一方面建立自己的研发小组,让有着一线经验的工程师参与研发应用,同时与高校进行深度合作,针对于某一项技术难题或者某一种产品更新进行细化合作,从而共享技术更新所带来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