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
古往今来,不管是“石材基地”,还是“石材中心”,无不是生产石材之地。然而,在南安水头,这里既不产大理石,也不产花岗岩,却缔造了“买世界,卖世界”的传奇,出口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石材集散交流中心。同时,作为中国石材专业博览会之一,石博会亦根植于水头这片土壤,舞市场、兴企业,对南安石材产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水头从一个无名小镇变成世界石材集散中心
出口贸易遍布全球
关于南安石材的发展史还得从30年前说起。上世纪80年代末,水头的主产业还是种植业、渔业,居民收入较低。为求生计,水头人只能到毗邻的石井、晋江、同安的花岗岩企业打工。
从1995年起,水头人开始进军石材生产加工,就是这批人,吹起了水头石材产业发展的号角。他们凭借学到的加工经验,开起石材厂。从起初的加工外运做起,沿水头国道两旁,形成原始的马路市场。但此后几年,水头石材业一直停滞不前,甚或出现企业倒闭的情况。
1999年,闽南第一建材市场建成,并举办了第一届建材展销会,尽管不是很热闹,但水头石材开始有市场了。据建材市场招商人员介绍,当时水头名气还很小,小到连闽北一带的福建人都不知道。
而到了次年,水头石材进入发展热潮,产业链逐渐形成,南安石材销售大军奔走在全国各地。在困境中的水头石材产业开始复苏,销量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康利、高时等知名石企进驻水头,开启企业现代化新征程。
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普及,环保开始受关注。2006年,水头进入“低碳时代”,本土企业纷纷引入环保设备。而一些设备落后、产能低下的石材加工企业,已经难以跟上脚步。因此,2007年,泉州中泰投资有限公司与南安市、石井镇合作,主导开发近4000亩的集控区,吸引石材企业兼并重组、集中入驻。作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中泰集控区锁定全封闭、大循环、再利用的运营模式,实现废弃物零排放和资源通吃。
从2009年,大理石、花岗岩产量又一次井喷,逐年10%的增长率,至2012-2013年达到最高值。彼时,水头石企已不满足于进口荒料,而是直接到国外开矿山、做出口。至2017年,南安石材贸易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出口石材量分别占全国的60%和55%,全市石材产业总产值近500亿元,撑起中国石材产业的半壁江山,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石材生产加工龙头。
行业迈向精细化平台化
“整个产业从市场的无序到规整,从市场批发到企业规模化生产,再到工程、工艺的变化,一路过来,世界上有矿山的国家都把目光投向水头,水头变成世界各国石材集散交流中心。”南安石材协会会长、华辉石业董事长王清安坦言,在这一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工艺的深化,为石材产业的稳步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功力。
从传统的大板批发贸易,转变为产品精细化加工,并赋予产品附加值和文化,石材产业提升的不仅仅是世界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石材本身的价值。而企业品牌的塑造,先进设备的投入和优质人才的引进,都为石材价值开发了无限可能。“以前卖量,现在卖质,水头的石材产业已经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转变,也开始取代其他产业的建材产品,比如房子装修以前多数用瓷砖或其他建材产品,现在变成用石材工艺来做。”王清安说。
“在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不少水头企业开始花更多心思去做工艺的提升,以及品牌的打造,这些都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良性变化。”在水头镇商会会长黄明经看来,石材产业正在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洗牌阶段,粗放型经营的企业将难以避免被逐出市场的局面,而部分优质龙头企业将脱颖而出,并持续发挥竞争优势,做大做强。
在这样的机遇与发展背景下,各类推动石企抱团发展的平台也应运而生。链石商城、买石商城等石材“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为用户购买石材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福能达人石矿山联盟、中国花岗石直采平台的成立,拉开了石材全产业链垂直整合新篇章。
此外,水头镇政府还推动了石材产业集群加工制造区、核心展示区、总部商务区和物流配套区的合理分工和科学布局,并建成了海联创业园中小企业运营中心、海西石材物流园、英良印象五号,完成水头石材产业展示运营中心一期建设。
以文化彰显石材之美
说到水头,自然绕不开石博会。作为水头的标志性展会,石博会自1999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十八届。每一届展会都呈现出行业最新的产品和最新的动态,被誉为中国石材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并预示和影响着中国石材行业的未来。
而今年即将举办的第十九届石博会,继续以文化之名,引领行业潮流。石材文创方面,展会设立了东升、东星、英良、鹏翔等11个固定企业体验馆,通过展示融合海丝文化等历史文化的手工拼图、CNC雕刻、水刀拼花等石材工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文化附加值。
同时,也将启动首届“美石家”杯全民设计大奖赛,大赛通过倡导人人都是美石家,人人都是设计师理念,面向所有从事石材和跟石材有关行业的人员开放,提升全行业的参与感,推动“文化+石材”概念深入人心。
“石材不仅仅是建筑材料,更是一种装饰材料,可以做成衣柜面、台灯,更可以做成手表,运用于皮包、高跟鞋上。”在水头镇宣委黄德艺看来,通过展会、通过设计大赛,不仅可以让石材从业者看到石材的各种运用可能,也让消费者更直接地体验石材,了解石材文化之美。
产业名片
南安石材产业基础雄厚,全市石企超千家,是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的石材生产、出口基地。而南安石材产业主要集中在水头、石井和官桥,尤以水头声誉最盛。
水头镇位于南安市南部沿海,与厦门经济特区接壤,有泉州“南大门”之称。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遍布全国的营销大军以及石博会的连续举办,成功打造出品牌声誉,水头逐步形成国际建材的人、财、物、信息流重要集散地,扬名世界。
石井镇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最南端,南安唯一出海口,地理位置优越。石井石材业曾盛极一时,凭借丰富的资源在南安石材业中独占鳌头,矿井关停后,经历阵痛的石井石材依靠资源、物流优势,俨然成了水头的“大后方”。
南部三镇唇齿相连,互相依托,支撑起了南安石材产业的美好明天。
水头镇党委书记柯晓晖:
石材发展不仅要“面子”更需“里子”
记者:请您谈谈石材行业的现状和产业进一步升级面临的问题?
柯晓晖: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生态环保督察,使一些石材产能、平台和市场回归水头,目前南安石材生产企业有1000多家,而水头就有700多家。其中,在水头办厂设点的国外石材机械供应商有20多家,还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矿山、石材企业也在水头设立办事处或经销点。这已促使水头成为中国石材产业的代名词,但石材行业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水头环境保护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记者:在今年环保政策高压下,水头如何抓住机遇,在打造世界石都方面有哪些措施?
柯晓晖:首先是加快石材行业供给侧改革,推动石材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创新转型,持续提升产值规模。加速互联网与石材行业深度融合,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加快石材文创发展,做大做强石材文创产业。
其次,加强市场价格话语权、品牌地位等核心竞争力的争夺,持续巩固石材行业国际市场地位。积极引导企业借助“一带一路”,提升海外市场拓展力度。
再者,要推动石材产业集群加工制造区、核心展示区、总部商务区和物流配套区合理分工、科学布局。目前,已建成了海联创业园中小企业运营中心、海西石材物流园、英良印象五号,完成水头石材产业展示运营中心一期建设。
此外,加强石材企业资金链风险防范,引导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成立石材产业发展基金、水商基金,积极筹建中民投石材产业基金。同时成功与中国新兴矿业化工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出资设立营销公司,在矿山资源整合、品牌效应、贸易、金融、物流等业务进行深入合作。
记者:石博会今年已是第十九届了,请问您是如何看待水头石博会对南安石材产业的作用和影响?你对石博会将来的健康发展有何建议和期许?
柯晓晖:水头石博会已发展成为世界石材产品展示、交易、辐射的窗口,成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物流等生产要素集聚和整合的平台,推动南安石材产业形成“产业、基地、市场”联动发展模式。
文化元素突出是石博会近年来的持续亮点。没有文化的城市,就没有魅力和活力。因此,近年来,我们大力拓展石材新业态、推动石材与文化互动融合,以实现更大的互补和双赢,是南安打造石材行业新增长点的一个重要思路。
而绿色则是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的必然方向,石材产业不仅需要绿色的“面子”,更需绿色的“里子”。接下来,水头将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并结合城市双修工作,力促城市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水头石博会也应积极探索石材的绿色开采、绿色生产、绿色应用等方面的研讨对接活动,为石材产业提供全方位的绿色发展指导服务,推动石材产业在未来的生产活动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老板扫描
王清安:水头石材变革引领者
20年前,水头镇石材交易市场还是国道两边“摆地摊卖石头”的模式,20年后,这里成为世界级的石材交易中心,可以找到世界上所有的石材品种,每天有成千上万吨的石材从港口驶入驶出。海风吹过的脸庞镌刻着水头人的坚毅、决心,他们如探险者一般,将脚印踏在世界的每个角落。而华辉石业董事长王清安就像是这支探险者队伍中的一个引领者,走在时代前列,引领着行业风潮。
找到市场需求稳扎稳打做到极致
作为南安石材协会会长的王清安最近可不清闲,第十九届石博会即将召开,他对这届石博会有着新的期待,“水头是全球最大的石材生产、贸易、加工、物流中心,也是中国石材产业的晴雨表。水头石博会自诞生起,见证了石材行业的风风雨雨。第十九届水头石博会由心而生,全面升级,将以全新的姿态引领石材产业变革,势必打造世界石材创新名片。”王清安希望这届石博会能让大家看到更多创新产品,开创由产品展向工艺展的转变,尤其是今年的石博之夜,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个环节,希望借此作出更大的影响力。
在王清安看来,未来石材产品的发展方向是做高附加值产品,将石材与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大价值。王清安能够带领企业站在行业前列,和他敏锐的嗅觉和长远的目光是分不开的。早在多年以前,一些企业还处在粗放型大板批发贸易、追求销量时,他就开始探索产品精细化路线,赋予产品更多附加值。“今年,我们新成立了一个高端白石品牌贝尼思慕,这个品牌将我们产品布局中的奢石版块补齐。为了做好这个品牌,我们全部引进意大利高端设备。新品牌的创立,不仅仅是产品的升级,更是战略的升级。”王清安说。
华辉创立之初,借着水头逐渐形成的专业市场和石博会国际平台的作用,成为本地涌现出的优秀企业,而在发展过程中,华辉成功塑造西班牙米黄全亚洲最大运营商。这几年,当企业发展顺风顺水,王清安却敏锐捕捉到石材需求增速放缓,市场经济进入新常态,于是作出向大型工程转移、扩大生产基地的决定,这是在众多石材企业纷纷转工程为家装,大量退工厂的背景下作出的决定。“逆行者”的姿态看似鲁莽,王清安却有着自己的考量,“从生产批发延伸到以工程为主的模式,核心在于精加工工艺,找到了市场需求,稳扎稳打,做到极致”。几年下来,华辉开始跟大型央企合作,定位做大型基建工程,提升了企业品牌,树立了行业新标杆。
成立石材产业基金为上百家企业注入活水
在做大企业的同时,王清安把更多心思花在南安石材协会上,今年是他担任协会会长的第十二年,也是产业转型的关键年头,身负整个石材产业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令他不敢有半刻喘息。
“近年来,经济进入转型期,大多数企业在转型上都或多或少遇到困难,在这种困境中,抱团取暖必不可少。”王清安介绍,从2014年开始,他们从金融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成立了南安市石材产业发展基金,至今已有一两百个亿的周转量,保障了会员企业的稳定运转,对整个石材行业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上,协会也对小企业在信贷上进行担保,目前已扶持了100多家中小企业,担保额度达到4亿多元。
在王清安看来,设备与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两条生命线,协会在为企业培训人才上也做了很多工作。“协会多次组织会员企业进行学习培训,既包括专业技术、安全生产培训,也有整体的行业形势分享。在培训中,协会也为产业培养了上万名石材技术、管理人员,为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基础。”
2012年,王清安带领的南安石材协会成立石粉处置公司,对石材行业废弃物污染进行整治和石粉、碎石综合利用工作,逐步规范企业生产,并引导和鼓励石材企业参与石粉、碎石处置的设施建设和运营,促进石粉、碎石的管理与处理产业化、市场化,不断推进整个石材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石材行业‘环保风暴’愈演愈烈,政府加强了对环保问题的督查,作为行业协会,我们也会督促会员企业针对生产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整改,严格把控。”王清安表示,环保是南安石材发展的未来,南安石材产业发展这么多年,能够赢得“中国石材之都”的美誉不容易。放眼官水石三镇,全世界各地的石头都能买得到,这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会聚多少个国家的石材,才能打造出这么一个世界石材集散中心?这些都是南安石材人数十年辛辛苦苦、一点一滴打造出来的,我们要珍惜这个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