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其中就提出了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4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对银行普惠金融服务实施监管考核,确保今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会议还指出,力争到三季度末,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有较明显降低。
央行也给市场下了一场“甘霖”,要为企业排忧解难。
4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降准1个百分点置换中期借贷便利(MLF),净释放资金近4000亿元。此次降准已在此前的4月18日宣布,当时颇令市场感到意外。
按照央行的说法,降准的一个目的是针对小微企业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释放增量资金。具体来看:一是用降准获得的资金偿还MLF降低了银行资金成本(编注:一年期的MLF需要支付3%的利率),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二是释放4000亿元增量资金,增加了小微企业贷款的低成本资金来源。央行要求相关金融机构把新增资金主要用于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并适当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这些要求还将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
此前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爽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从货币创造的过程,降准相较于MLF、逆回购等是更好的,因为目前的货币创造是个结构性问题,不是季节性的短缺,每次都用逆回购和MLF,不仅成本高,短期的窗口也很难解决一个长期的结构性问题。
央行也在努力引导市场。再降准宣布以及实施的当日,都重申了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取向保持不变。
某股份制银行资产管理部负责人认为,这次降准将银行的主力部队都囊括在内,用长期工具替代1年期的MLF,央行将主动权交给了市场;同时以降准置换MLF,一方面金融机构有更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银行也获得了低成本的流动性,而现在金融机构要做的三农、小微、普惠金融等业务需要长期的低成本资金,银行还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损失,降准无疑能为此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3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首期募资不低于600亿元,旨在推动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等融资难题。在该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次提及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他说:“我今年特别关心一件事,就是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金融部门要创新机制模式,抓好政策落实,今年要确保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降下来!”
中央层面多管齐下、重拳出击,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能够快速有效解决吗?
对于降准置换MLF这一招来说,关键在于降准释放出的流动性是否能到达实体企业。在近期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上,与房地产相关的产品较为火爆,有固收业务人士表示,资金还是很难到达企业。
某农商行小微业务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要说没有一点效果也不对。“问题在于小微企业拿到贷款转身就去买房子了,毕竟还是投资房地产来钱快,小微业主也不是傻子。”
监管机构2017年来加大了对金融机构的惩治力度。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述人士表示,随着合规风险攀升,有银行从业人员为了规避风险干起了“中介”工作,从而避免对存在潜在风险的业务负责,于是市面上真正在做小微业务的银行并不多。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降杠杆和降资金成本的利器债转股,4月27日发布的资管新规对其有所鼓励。相对于此前的征求意见稿,资管新规正式稿明确提出,鼓励充分运用私募产品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这或许有助于缓和当前由于资金来源难而导致债转股项目难以落地的难题,成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一条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