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在新部署方面,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使人们能够看得见星星、听得见鸟鸣。”23日,在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的“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记者会上,针对十九大报告对美丽中国作出的部署规划,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勾勒出一副未来蓝图。
建设“美丽中国”的这些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正成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记者了解到,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路,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因地制宜,积极寻求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绿色矿山建设驶入了快车道。
绿色矿山面临“准入机制”
“在国内矿产企业普遍实施‘去产能’转型升级,以及国家推行‘绿色矿山’的大背景下,企业必须转型升级才能生存。”近日,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党委书记彭齐鸣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针对矿产企业的绿色转型,彭齐鸣表示,绿色矿山的发展建设是必然趋势。“这方面,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同样的选择,以后矿企不走绿色发展就无法生存。”
彭齐鸣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目前,国土资源部正在总结绿色矿山试点,未来的绿色矿山建设将不局限在试点地区,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绿色矿山标准体系。以后无法达标的企业将责令停产整改,直到达标以后才能继续生产。他表示,计划10月底对试点地区完成评估,争取新的“准入机制”尽早出台。
2017年3月22日,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构建部门协同、四级联创的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加快绿色矿山建设进程,力争到2020年,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矿业发展新模式。
该意见要求,未来新建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生产矿山加快改造升级,逐步达到要求。树立千家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型绿色矿山典范,实施百个绿色勘查项目示范,建设50个以上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形成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新模式、新机制、新制度。
记者了解到,与该意见一起出台的还有黄金、冶金、化工、非金属、有色金属、石油和天然气、煤炭等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要求。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按照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细化形成符合地区实际的绿色矿山地方标准。最终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相互配合,主要行业全覆盖、有特色的绿色矿山标准体系。
点面结合推动绿色矿山建设
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绿色矿山建设是“点”,实施主体是矿业企业,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是“面”,实施主体是地方政府。选择绿色矿山建设成效显著的市或县,将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作为矿产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集中连片、整体推动绿色矿山建设。
记者了解到,作为绿色矿山建设的一个“点”,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已经初见成效。当地围绕“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目标,强化开发监管,改善矿山生态,规范开采秩序,多措并举促进绿色矿山创建工作。同时,结合全市“五治”工作要求,秉承“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发展思路,主动适应矿业经济发展新常态,以铁的手腕开展矿业整治。
不仅如此,东至县还制订了“矿山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按照产业政策、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管理规定,从优化矿区布局、创建绿色矿山、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细化整治措施和各部门职责,确定整治和创建目标、步骤及时限。方案指出,对绿色矿山创建不达标、违反绿色矿山管理办法的矿山适时实施停产直至关闭,确保2020年末,全县正常生产矿山企业均达到绿色矿山标准。
据悉,东至县于2016年10月启动了矿山综合整治和绿色矿山创建工作,并建立了全县绿色矿山联络员工作制度。据统计,全县绿色矿山已取得初步成效。截至今年4月底,六合华丰、亿瑞矿业、金翔矿业、琨岗矿业等4家企业累计投入1.14亿元,完成总投入的60%。未来,东至县将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全力打造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企业地区和谐化、矿区监管数字化“七化”的绿色矿山。
事实上,今年以来,地方上的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正在密集推进。3月20日,浙江省湖州市出台《绿色矿山建设规范》,成为我国首个发布实施的地方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今年5月,江西瑞昌市地矿局推出四项举措部署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工作;9月,福建省国土资源厅部署开展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实地核查工作,加快推进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库建设;10月初,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国土资源局编制完成当地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工作。
国土资源部资料显示,近年来,已经陆续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661个。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责任机制,中央财政投入治理资金300亿元人民币,带动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600多亿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产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显著提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业内分析认为,从环保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可以看出,中央层面从用地、用矿、财政、金融四个方面,拿出了“真金白银”的激励措施。接下来,通过制定地方绿色矿山建设标准、总结形成全国行业性绿色矿山标准、逐步推出国家强制性标准等几个步骤,完善制定绿色矿山标准指日可待。
中央党校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专题组教授李宏伟认为,矿业绿色发展是一种遵循自然资源价值规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新理念;是一种“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努力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矿业绿色发展要上升到发展方式的绿色化,用制度创新优化矿产资源配置,用科技创新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
在李宏伟看来,制约矿业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粗放”的矿业发展方式——“有水快流”的思维惯性。一些地方过度陶醉于自然资源优势,固化于产业链的低端,致使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3日,十九大新闻中心的记者招待会上,杨伟民在介绍我国过去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时表示,以往的成就举世瞩目,但生态环境依然是我国发展的短板。他认为,要补齐这块短板,一方面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要改革生态文明体制。
杨伟民表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带有很大的探索性,例如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中,部门职责交叉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有待下一步根据十九大的部署进行推动。此外,政府的监管有待全面加强,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下一步,将按照十九大部署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按照问题导向,加快改革的落地,尽快补上制度的短板和漏洞。
环保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表示,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经济是正相关的。他认为,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相得益彰。“环境保护在加强,环境质量在改善,同时,我们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受到影响。”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高伟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