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传统意义上,石材产业一贯与环保背道而驰。“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产业”帽子从石材产业起步伊始便不曾摘掉。环保之于石材产业,...
传统意义上,石材产业一贯与环保背道而驰。“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产业”帽子从石材产业起步伊始便不曾摘掉。环保之于石材产业,究竟是怎样的存在?铁腕:中央环保督查+地方环保整治
早在2015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环境保护督查方案》之后,被称为“环保钦差”的环保督察组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了猛烈的环保风暴。与此同时,各地政府本着“重拳治污”、“环境污染零容忍”的态度,也大力开展环保整治行动。环保重锤下,各地企业整顿、停产的消息,层出不穷,随处可见。仿佛一夜之间环保之风吹遍全国,石材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今年4月,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福建省。恰逢2017厦门金砖年,作为厦门东的南安水头,更是难逃其咎。作为中国石材生产第一重镇,上千家石材企业的聚集地,可谓是中国石材产业大环境下的一个缩影。当地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开展环保督察问题整治专项行动,对整改工作进行高频部署、强力推动,对突出环境问题进行排查整治和执法。
相关数据显示,自水头镇召开石材行业环境专项整治推进会以来,对水头镇辖区内200多家“三无”石材企业和群众反映激烈的中大型企业进行查处,采取切断生产电源措施,强制停产。据了解,仅2-3个月的时间内,官水石一带共关停了近400家石企,其中颇具规模的企业有一二十家。据政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环保督察是常态化,今后只会更严,不会放松,而地方政府的环保整治也不会只是一季风,而是四季风。
经济专家认为,所有传统产业的起步阶段都是从粗放加工开始,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资源分配的天平必然出现倾斜,优质的企业获得更多资源,加速发展,而那些缺乏行业自律、严重破坏环境的企业和行业,必然成为社会封杀的对象。
环保,再一次深深地刺痛了石材人的神经。加强环保整治,不让环保成为企业被淘汰出局的生死线,现阶段对石材行业而言,就是当务之急。
危:小作坊们的大江湖
环保整治,使企业苦不堪言。加之近年来,尤其是近两三年,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石材行业,产能过剩、环保重压、市场萎靡等现象已成为当前行业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而此次环保整顿之风,更像是一把悬在部分产能落后或竞争优势不大的企业头上的无情利剑。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小作坊,它们正承受着毁灭性打击。
早在十几年前的水头,开个石材小作坊一夜暴富,不是神话,而是“江湖”。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业态原始落后的小作坊横行。在圈定的地盘里,谁的地盘谁做主,这个江湖便成了聚宝盆。
水头西高速出口附近,小李家的石材异形加工作坊就坐落于此。这位帅气的90后小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石二代,而此时的他却没有往日的朝气,满脸愁容。父母苦心经营着自家小作坊十余年,这家小作坊维系着二十几个家庭的生计。因为这次关停,对工人们做了些调整,有技术的工人继续养着,剩下的都裁掉了。
不仅工人的营生遭受变动,连带着其子女的就学问题也一并受到影响。据在南安石井联通公司工作的吴先生介绍,这一两年石材市场不景气,联通公司的用户少了很多。不仅如此,吴先生还表示,身边一个在石井当地任职小学校长的朋友透露,原本学校里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读,近期一下子涌出来很多说要辍学的。据介绍,官水石周边的石材小作坊的用工多为外来务工人员,环保整顿强压下,小作坊无奈被关停,这些工人只能遣散。跟随父母在外务工的子女,上学问题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影响。
这些被关停的小作坊,除了类似小李家的异形加工厂,还有不少石材初加工厂。
沿着延平大道两旁的村中小路行走,道路两旁随处可见巨大的石块,还有大量处于停产状态的石材小作坊。老吴的石材厂就位于这条大道拐进去不远的石井镇苏内村。老吴早前拥有3个石窟、2家石材厂,是村民口中的大款。“我哪里有钱,钱都被客户拖欠着。”采访中,老吴多次对记者叹气说,石窟早被封了,工厂由于管理混乱,粗放式生产,其实没有多少利润。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石井三乡路口周边几个村子的村民,“靠山吃山”办起了大大小小的石材厂,老吴是其中一员。“赚钱太容易了,这一带的村民一直满足于就地取材的粗放式加工模式,很少有人愿意冒险往深加工发展。”石井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由于长期无序开采和粗放式生产,石粉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2005年前后,百姓怨声载道加之媒体的密集报道,政府自上而下,决定以壮士断腕般的决心,发起一场矿山关停的整治。
老吴的石窟被封了,工厂也在近期整顿中被列为关停对象,谈及此,他显得有些茫然,“就像一个得了绝症的人,只能无奈地等死”。
据不完全统计,诸如小李家的异形加工作坊以及老吴家的石材初加工厂,共有2000~3000家,至少占官水石石材生产加工链的六成。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单打独斗,缺乏联合与合作;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紧缺,缺乏资金实力扩展经营规模;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企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应用水平低;大部分产品质量差,附加值低。
由于技术、设备环节落后,石材初加工产生的石粉得不到充分利用,污水得不到合理排放,这不仅浪费了再生资源,而且还容易造成环境二次污染。触目惊心的案例让当事人都无法释怀。然而,小作坊被关停之后,环保之事就圆满解决了吗?
据小李介绍,自己的厂在4月份被断电停产。这使得原厂内遗存的原材料和半成品无法处理,接到客户的订单,无法履行合同。为了挽留住多年的合作客户,厂里把订单给别家工厂来跟,但是质量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最终客户还是失去了。苦心树立的企业诚信形象,将面临着崩塌。
雪上加霜的是,突然的停产,让家里一度陷入窘境。工人工资、银行贷款、土地租金以及日常生活等等支出费用均无法及时应对,这使得之前的倾家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损失。突然断电,致使厂区内的物品无法移动和整理,也不便整改。这使得复产的时间将越拖越久。
据从事石材多年的吴总透露,“此次整顿中,被关停的估计有近千家,大部分都是小花岗岩厂,几百平就一家而且都是成片成片的没有标准化厂房。也有少部分比较大型的企业因为没有环评,而被停产。”
有相关媒体报道,仅水头就有118家“三无”石材小作坊在一个月内被全部关停,66家得到整改,700多家石材企业达标生产。
虽然吴总所在的企业在此次风波中幸免其难,但整顿风暴之强硬决绝,也令其唏嘘不已。“从短期来看,这场环保整顿是非常残酷的。单水头而言,多少家庭指望着这个作坊维持生计,说停就停,这可以说是致命的。”
被关停的小作坊大多从事石材边角料的小订单加工,是整个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因而自成江湖。不知道这次环保整顿风波何时能过,但即便这些小作坊不在了,江湖上仍有他们的传说。
转型:路在何方?
问题不是包袱,整改才是机遇。现在,摆在这些小作坊面前,有三条路可走:退出、转型或内陆转移,但条条都是艰辛路。
“父母做石材业几十年了,现在让他们转做其他行业也做不来。”小李说道。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两年前,他就跟当地几个老板一起到江苏射阳的一个新兴石材产业园办石材厂,提前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当地。到山东、河南、江苏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成为不少石材人的最佳选择。
但全国的环保督查风暴,走到哪刮到哪。
“一直以来,整个石井都在靠矿山开采发展经济,被喊停之后,很多人到其他的省市继续从事石材这个老本行。但全国的石材矿山如同四面楚歌一般,都面临着政策的变动,于是部分出门在外的石材人又被迫回来了,石材产业就像进入了一个怪圈。”在润发石业总经理李福信看来,全国范围内相继而起的封矿行动仿佛推倒了一长串的多米诺骨牌,而最后被压垮的、背负着沉重压力的那一块无疑是产业中的石材人。
“退出难,转型则是一个更大的命题。”水头镇政府相关人员表示,对于已关闭企业的转产,将争取策划生成若干个中小企业创业园或仓储物流园,帮助关闭退出企业及周边群众找到新的生计出路。据该工作人员表示,部分面临关停的无证小作坊主在得知水头商会将牵头设立占地300亩的集控加工区后,十分配合整改工作。
“堵的同时更要疏。”据介绍,不少石材人积极向政府谏言,希望政府从官方的角度引导这些小企业统一进入设备齐全、环保达标的工业集中区生产加工。水头镇政府与相关商协会沟通后,着手引入规模企业的资金,共同打造集控加工区,此举深受业界认可。
在这场与政府的博弈中,有不少企业因整改得当得以生存下来。但这些企业同样面临着如何转型升级的新挑战,如果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魄力,走上绿色发展道路,那么另一轮“封杀”令早晚要再次降临。
“构建绿色石材产业,不但是实现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要求,更是实现石材产业技术结构优化、产业资源整合,产业模式升级的必经之路,是石材产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双赢举措。因此,石材产业必须要有魄力,有决心,有信心地去大刀阔斧地改革。”专家说道。
可以预见的是,这场环保整改风波变革的重心,必然是技术的革新。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石材产业模式与技术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加大创新力度,在生产上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与新设备,强化石材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快先进工艺的发展,促进落后工艺的淘汰,通过不断优化石材工业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将是这场“环保大作战”的重中之重。
机:以环保之名,执升级之策
环保大潮来袭,而制定完善妥当的政策去引导、沟通、扶持等怀柔手段更是必不可少,双管齐下方能有效地平衡经济效益与环保之间的关系,让中国石材在环保的大潮下依旧蒸蒸日上。
环保整顿,是危也是机。石材行业作为重工业,在环保督察中承受一定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整治石材行业污染情况,如限停产等强硬手段不可少。目前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从粗放的增长模式逐步向集约的发展模式转变,石材行业也迈向转型升级。
毫无疑问,此次整顿是一个调整产业结构的良好契机,况且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石材行业才能走得更高更远,“环保”正是石材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之一。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二者缺一不可,鱼与熊掌如何得兼,二者的关系如何平衡,需要当政者、施政者的考量,也需要石材人更多的思考。
粉尘整治关系到整个镇区的整体环境,据介绍,早在2012年水头镇就针对石材行业的粉尘污染进行了集中整治,成立了带有公益性质的利群公司,集中对镇区上千家企业产生的粉尘进行回收,部分回收物制成了水泥及机砖,部分不可回收的则根据严格规定进行填埋处理。
记者实地走访了水头几家石材企业,发现工厂车间里,石粉堆放区都盖上一层黑色的覆膜。据水头环保分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覆膜可以起到防尘作用,一些大企业还在石粉堆放区设置喷淋装置或除尘炮雾车,进一步控制灰尘逸散。
在福山工业区一家石材厂内,记者看到,车间一边为开放式,一台大功率电风扇对应一个加工台,工人手工打磨石材产生的石粉就会被风扇吹到工作台另一边的水洗式除尘柜,达到收集石粉的效果,防止石粉逸散。据水头镇环保分局工作人员介绍,从去年年底开始,水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做这样的粉尘收集系统。
据了解,水头镇正在进一步规范石粉收集转运工作,指导辖区11个石粉转运场和2家石粉再利用企业,配套抑扬尘、喷淋等设施,增设围墙、盖棚、雨水收集池,至今已完成1家中转站的验收工作,剩余10家中转站和一家石粉再利用企业已完成验收监测,近期将抓紧环保验收工作。
“后端的粉尘问题可以依靠公司来统一整治,前端生产环节上则要加强防尘、抑尘的设备投入。”水头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15家石材企业增加了粉尘收集系统,同时4家建陶企业已完善原料堆场的密闭遮盖。利群公司与市政部门也分别对镇中心道路和石粉运输路段进行洒水,抑制道路扬尘。多家企业都添置了喷淋设施及围墙。
“这是目前国内较先进的粉尘处理设备。”溪石石业的相关负责人说,后期他们经过车间的整治还将进一步加大作业台的吸尘效果,最终实现无粉尘作业。在鑫华发大理石加工区里,记者看到,石材加工车间几乎实现了全自动的运转,他们利用洒水抑尘的方式,将作业期间产生的粉尘集中到某个区域进行统一消化。“我们还与南安当地的机械企业群峰机械公司进行了沟通,未来将定制统一规格的粉尘运载专用环保车间,进一步减少运输环节中的二次污染。”当地环保部门相关人士说,一系列的整治不但优化了宜商宜居的环境,还有效地升级了产业加工基础,令更多的优势产能得到释放。
“对于环保,我们现在是以超前的意识在管理。”水头某石企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经历了近一年的环保整顿之后,水头各个石企俨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次的环保工作不再是“走秀”,于是,数以千万计的资金被投入到环保设施的改造升级中。截止目前,虽然大部分石企已经通过验收,但环保工作仍然是企业所关注的重点所在。
记者不仅走访了水头石企,还来到石井,走访了海西石材城、新兴石材、慧海石材等几家石材企业。这些企业均是积极响应环保工作的先行者,在建厂时就已经配备了先进的环保设施,目前均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企业对于环保问题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进行治理,即使不是迫于政府的压力,也应该为环境承担相应的责任。当然,这就需要企业出资来完善环保设施,尽最大的努力实施环保举措。
“在水头的石材加工厂中,你可能很难找到几棵树。这是石材行业长期以来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的通病。”早在3年前,慧海“白金花园工厂”的建立,就告别了传统石材加工厂“脏、乱、杂”的局面。在对工厂的规划中,慧海石材的掌舵人陆海鸥着重强调了绿化工作,他希望做到与环境友好相处,为种植花草多预留大块面积。
“一开始有人跟我提议,说公司大门的广告牌被树给挡了,建议我把树砍掉。显然,这与我的出发点背道而驰。”陆海鸥说道,可能很多人在规划市场项目时,更多的是在意房子好不好看,于他,拿到规划图的第一眼,就是寻找:树在哪里。随后,陆海鸥还带着记者参观了工厂里的“五颗导弹”,即污水处理系统。“这一部分是最让我花心思的,也投入了很大的资金和精力。不仅增加了污水塔的容量,还将基柱加粗至正常的3倍,都是为了保证系统的长久运作,做到与环境和谐相处。”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环保执法会更严格,这是大势所趋,无需诧异。对于已经通过环保验收的石企来说,只要按照一贯的环保要求做好环保管理工作,实际上并不会增加什么新的环保压力。
在对行业发展、政府及社会层面充分理解的同时,企业主动调整和应对,适应从以往运动式的“严打”到现在严格执行环保的“新常态”转变。据记者走访,官水石周边不少石企也已付诸了实际行动。一些企业已经在严格自查,查找自身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环节和设施,并着手建设完善,力求达到环保要求,避免受到处罚和治理,造成不好的影响。相关政府工作人员表示,石企认认真真执行好相关规定,要达标并不难。
环保治理,重要的是彻底放弃侥幸心理,下决心投入重金进行全面、彻底的整治提升。但就当前的阶段而言,不少石企表示压力山大。特别在市场持续低迷、库存压力高居不下的环境下,迫于这次环保整顿,又不得不继续加大的环保投入,这会让企业生产运营更为雪上加霜。但是如果企业不舍得投入,在环保治理方面不提前准备,而是等待观望,或者想以临时性停产手段应付中央环保督查和地方环保整治风暴,企业终将丧失环保整治的机会,而被市场淘汰出局。
做好环保工作,是企业应负的重要社会责任。这次强烈的环保整顿之风,着实加大了对企业环境违法的处罚力度,原来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老大难问题,也有望得到破解。总而言之,这对整个行业来说,不但有利于逼迫促进行业的转型升级,更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业内人士预言,石材业的整治、资产重组还远未到落幕的时候。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越来越大,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将面临着一轮又一轮的转型升级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