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认识到科技竞争力将是奠定超级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柱,因此对外加紧投资引援,对内着手重构产业政策。中国力争成为全球高科技超级大国的努力居然以蒂姆•伯恩斯(TimByrnes...
中国认识到科技竞争力将是奠定超级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柱,因此对外加紧投资引援,对内着手重构产业政策。
中国力争成为全球高科技超级大国的努力居然以蒂姆•伯恩斯(Tim Byrnes,下图)为标志性人物,让人有些意外。别的不说,他是澳大利亚人。然而,这位原本在纽约从事研究岗位的39岁量子物理学家调职到上海的决定,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为扭转世界秩序下了多大功夫。伯恩斯表示:“中国的量子物理学非常强。那里的一流团队放到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最好的……他们在做一些非常棒的事情。” 伯恩斯正致力于开发新的技术,他希望这些技术最终会帮助捧住该领域的“圣杯”:量子计算机。他在上海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 Shanghai)担任物理学助理教授,这是中国在全球引进1万名顶级人才计划的结果。引进人才是中国打造科技实力的更宏大战略的一部分,此外中国还通过一项名为《中国制造2025》(Made in China 2025)的计划来重构其产业政策。数十亿美元投入到研究和海外资产收购上,这让全球竞争对手感到紧张。
Dealogic的数据显示,仅在过去两年里,中国就宣布了价值逾1100亿美元的技术并购交易——由于中国政府在某些交易中的角色,一些人由此担心他们国家的安全问题。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会长罗伯特•阿特金森(Robert Atkinson)在今年1月向美国国会表示,《中国制造2025》计划是“一个不择手段的激进战略,包括一系列操纵市场的举措,肆意窃取美国技术,以及通过胁迫手段使所有者出让这些技术”。
中国当年出台了追赶美国和俄罗斯的陆军和海军现代化政策,政府支持的科技项目脱胎于此,如今它们倾向民用方面,以努力让中国处于人工智能、生物制药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前沿。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制定了这些支出的目标,并将科技称为“经济的主战场”。本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进一步强调了这些优先发展目标。
这项计划如果获得成功,可能标志着一项重大转变,让中国从一个以制造山寨产品而闻名的经济体转变为一个引领全球步伐的经济体。中国如今峥嵘初现。中国科技三巨头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与腾讯(Tencent)被合称为“BAT”(中国这三家大型互联网集团名称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是BAT,在英文中是“蝙蝠”的意思,译者注),它们强化了学自谷歌(Google)、eBay和Facebook的模式,但它们在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国家冠军企业的目标代表了大得多的一步。柏林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去年将《中国制造2025》计划描述为“一项综合政治计划的基石”,并补充称,“从长期来看,中国希望控制全球供应链和生产网络中最赚钱的环节”。
习近平做出上述呼吁表明他认识到,科技竞争力与经济实力和主权实力一样,是任何一个现代超级大国赖以支撑其地位的三大支柱之一。让这一任务变得更为艰巨的是,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人们担忧,被大肆吹捧的从投资主导型经济转向消费主导型经济的再平衡举措未能令人信服。 还有一种由来已久的担忧:对依赖海外技术的担忧。在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凭借贸易保护主义言辞当选美国总统之后,这种担忧有增无减。
阿特金森向国会表示:“从半导体到电子商务,习近平毫不掩饰地宣示了让中国‘掌握自有技术’的目标。”
两年前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是旨在推进中国科技目标的一系列计划之一。中国借鉴德国的“工业4.0”项目,勾勒出了让制造业从中国闻名于世的低端劳动密集型向智能科技时代转型的蓝图——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这种转型更加意义重大,该计划提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机器人技术来实现工业生产的大规模自动化,目标是到2025年将中国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国产化率提高至70%——现在的国产化率在零至30%之间。
中国以前已经在个别领域这么做了。恼于半导体进口费用比石油进口费用还高的中国,自2014年以来通过并购和国内补贴的方式投入1500亿美元发展半导体业。它还向以中芯国际(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为首的国内冠军企业大量注入资金,同时鼓励英特尔(Intel)和高通(Qualcomm)等跨国企业在中国设立工厂。
中国的大步前进引发了一些争议。监管机构(特别是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出于国家安全的担忧否决了多笔中国交易。例如,去年,中国财团出价30亿美元收购荷兰集团飞利浦(Philips)美国照明业务的计划,遭到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挫败。在欧洲,德国芯片设备制造商爱思强(Aixtron)以6.70亿欧元售予中国投资者的交易也遭到监管机构的阻挠。
多数专家预测,中国收购海外科技资产的交易未来还将面临更严格的审查。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在美国和其他市场开设研发中心或小型业务分支,这可能不再是个问题。翰宇国际律师事务所(Squire Patton Boggs)上海分所管理合伙人陆大安(Dan Roules)表示,这些设立在当地的分支可能被用作收购渠道,让国家安全的理由不再站得住脚。
鲁尔斯表示:“如果在美国开展了多年业务的外资公司现在收购了一家科技公司,我不确定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多严格地进行审核,也不知道人们会多担忧。”他补充称,中国企业的经营是有长远眼光的。
如果半导体代表着中国在塑造科技行业格局方面的最大胆举措的话,那么政府的影响力在其他私营行业也有迹可寻。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和腾讯(Tencent)都在海外上市,总市值可达6000亿美元左右。它们一直在与政府合作开展一些项目。
去年,负责制定经济和社会战略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宣布,作为《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一部分,中国将建设19个国家级数据实验室,多数位于大学。阿里巴巴的云业务将参与两个实验室的建设:第一个将研究在线数据挖掘和工业领域的云计算处理;另一个将为大数据软件建立平台。
“中国一直在利用全球商业和科学网络,推动技术转让、外国研发投资以及在海外培训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RSIS)助理教授米海尔•拉什卡(Michael Raska)表示,“这种努力背后的基本战略成为了‘自主创新’的概念:发现、消化、吸收并改造民用和军事领域的优秀外国技术。”
“美国是信息技术、互联网以及民用、军事信息革命的发源地,”情报公司Flashpoint的高级分析师约翰•科斯特洛(John Costello)不久前对国会表示,“中国崛起成为量子及相关新兴技术领域的领导者,将标志着创新中心向东方转移。”
西方看法:传统的创新中心恐受冲击
中国的雄心引起了欧美的恐惧和厌恶。在欧美,曾经的技术领头羊看到,一个不但拥有雄厚资金、而且正集中强大力量发展科技实力的国家正在冲击他们的地位。
他们的担心来自两方面:他们本国的安全可能受到破坏,补贴使中国公司占据不公平竞争优势。想要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半导体等领域的跨国公司,经常面临一份“浮士德契约(Faustian pact)——需要以技术转让换取市场准入。
1月,美国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对本已心存怀疑的白宫表示,北京方面的政策“扭曲了市场,这种扭曲破坏创新,减少了美国的市场份额,并使美国的国家安全面临风险”。
本月早些时候,设在北京的中国欧盟商会(EU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发布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对《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及对跨国公司的潜在冲击进行批评。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说,该计划是不寻常的,因为它为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都确定了精确的目标。这在全球引发如下担忧:“打了兴奋剂”的中国国企会以中国制造淹没那些利润丰厚的领域,就如同过去20年发生在像钢铁等低端制造业领域的情形。
中国在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否认了上述说法,称: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外资企业将享有与内资同样的待遇,并且《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的优惠政策也将适用于外资企业。
各公司也为政府支持进行了辩护。在本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政府支持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即使批评中国政策的人士也指出,封锁出口或交易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Intersect 360 Research的首席执行官艾迪生•斯内尔(Addison Snell)提到了对一些处理器技术实施出口限制的例子,包括用于中国超级计算机升级的英特尔处理器。他说,在此期间,中国开发出了自己的处理器。“可以肯定的是,美国的出口管制可能再也无法阻挠中国的计划了。”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