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阅读提示:六十年披荆斩棘,一甲子求索进取,中原工学院由单科性纺织院校“华丽转身”,成长为以工为主,以纺织、服装为特色,多学科会聚发展的省内特色骨干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在国际、国内专业...
阅读提示:六十年披荆斩棘,一甲子求索进取,中原工学院由单科性纺织院校“华丽转身”,成长为以工为主,以纺织、服装为特色,多学科会聚发展的省内特色骨干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在国际、国内专业领域名声斐然的教授、学者,成为中原发展不可或缺的“智库”。以王秦生、任家智、周光辉为代表的中工教授团队,不仅在学术领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将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转化为助推社会进步的强劲动力。攻坚克难,缔造国产钻石之巅“钻石”教授王秦生:
金刚石俗称“金刚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钻石原身。高品级人造金刚石是一种超硬工具材料,是不可替代的战略材料,在工业、国防、科技领域应用广泛。国外多采用两面顶高压设备合成金刚石,但硬质合金高压模具结构复杂,制造难度高。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开发了特有的六面顶压机,但产品质量差,产量低,以致所需高品级金刚石几十年来主要依赖进口。
如何使人造金刚石达到优质高产,这成为国内超硬材料工作者长期面对的难题。
2012年2月14日,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由中原工学院与相关单位联合申报的“触媒法合成高品级金刚石关键设备与成套工艺技术开发”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喜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全行业25年来第一次获此奖项。
中原工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王秦生正是主持该项目主要完成人。他在获奖后感慨地说:“项目针对国内外高品级金刚石优质高产技术难题,发挥产学研结合优势,经过10多年的联合研究,在金刚石生长条件、专用设备、原辅材料、合成工艺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开发和集成创新,解决了高品级金刚石难以优质高产的问题,取得历史性突破。
以特聘教授王秦生为学科带头人的中原工学院教授团队攀上了人造金刚石工艺与设备之巅,王秦生教授也成为在人造金刚石领域里响当当的人物。他的项目解决了高品级金刚石难以优质高产的问题,结束了数十年来高品级金刚石依赖进口的历史,使我国高品级金刚石制造技术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跃居于世界前列。王教授也由此被称为“钻石”教授。
勤于钻研,提高人生精度“精密”教授赵则祥:
有关统计显示,我国量具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开发能力的产业体系,成为除日本外全球第二大量具生产国。但是,作为数控切削技术的基础,我国工具制造业在测量仪器的技术水平和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目测到简单测量再到精密测量,测量技术的进步一定程度上保障着制造技术的进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也曾指出:“信息技术包括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测量技术是关键和基础。”超精密制造及纳米制造体现了一个国家制造技术的综合实力。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院长赵则祥教授在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精密超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以及标准化领域里,成为学术带头人。他担任机械工程省级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多个项目的负责人,为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以及标准化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赵则祥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973项目各一项,同时也是“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
结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王秦生、赵则祥……这些优秀教授的涌现,正是中原工学院“人才强校战略”的成果。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流研究水平、取得突出学术成就的专家学者被聘任为中原工学院省级、校级特聘教授,他们的加入,加强了学校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力量,也使得研究成果不只是停留在纸上,还得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社会经济效益。
中原工学院书记崔世忠告诉大河报记者:近年来,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原则,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中原工学院形成了符合社会需要,有利于专业建设的专业结构布局。同时,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吸引和培养一批学术大师和学术骨干,建立起以学术为纽带,立足于科学前沿,开展科学研究的创新团队。
中原工学院校长俞海洛介绍:未来高校的发展,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的竞争,我们将在未来五年,每年引进100位博士。“引得来”之后,还要“留得住”、“用得上”。为此,中原工学院将致力于打造一种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功能于一体的科研平台,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服务。(本版图片均由中原工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