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他是位80后青年,魁梧的身材,憨厚的相貌,与野外钻探工人别无两样,但透过秀气的眼镜,一定会感受到当代钻探工作者的创新精神与时代风貌。他凭借《高效长寿命金刚石钻头研制》、《深部矿体勘...
他是位80后青年,魁梧的身材,憨厚的相貌,与野外钻探工人别无两样,但透过秀气的眼镜,一定会感受到当代钻探工作者的创新精神与时代风貌。他凭借《高效长寿命金刚石钻头研制》、《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及设备研究》等钻探科研成果,近日成功荣膺首届“六安青年五四奖章”和313地质队“十佳青年”称号。他就是313地质队探矿研究所探矿工程师王强。2011年,王强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钻井工程专业研究所毕业后,放弃了科研院所的聘请,只身来到条件艰苦的313地质队,在新成立不久的探矿技术研究所扎下根来。提及来队时的想法时,王强说,在校读研时,就有幸参与了由313地质队副队长、全国劳动模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恒银主持的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研究试验过程中,受到了朱恒银教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深深被他的敬业精神、专业技术所折服,同时感到313队的钻探技术强,科研项目多,野外实践机会多,自己可以学以致用,大有用武之处。
可是,面对生活、工作条件都很艰苦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王强的心情还是凉了一大截。不过在队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他逐渐适应了这里的工作,他静下心来边学习金刚石钻头理论与制造工艺技术,边在教授指导下开始钻头研制工作。
钻头是钻探施工中的重要机具。俗话说: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王强所从事的正是“高效长寿命金刚石钻头研制”工艺,还要针对不同硬度的岩石和地层设计出不同形状、规格的钻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钻头性能甚至导致钻孔报废。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慎之又慎。往往为了完成一幅设计图纸或一次钻头烧结试验,需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为此,他吃住在工作室是常事,节假日也大打折扣,几乎没有双休日。
王强是个爱思考爱用手爱琢磨的人,在他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形态各异的几十种规格的钻头坯体,他需要按照制作程序完成一道道工序。而每一个钻头完成了室内试验后,还必须送到野外钻探工地进行现场试验。为此,在江西赣州南岭矿集区国家深部探测科学钻探3000米工地、在安徽庐枞科学钻探3000米工地、在霍邱周集铁矿区、金寨钼矿区、寿县正阳关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2013年,在担任国家深部探测计划庐枞3000m科学钻孔中试验时,有一次,钻头钻进40余米后,出现了内外径异常磨损,导致无法继续使用而报废,也遭到钻工们的质疑。王强毫不气馁,他结合现场钻进参数及时分析问题,经过不断试验与改进,该孔用他研制的金刚石钻头在施工中最高寿命达341.35米,各种规格钻头平均寿命比常规钻头寿命提高1.74倍,钻探工作效率提高28.9%,该钻孔仅用10个多月打出3008.29米的特深孔,创下全国纪录。
在此期间,他还加入《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及设备研究》攻关团队以及参与编著出版了《深部地质钻探金刚石钻头研究与应用》《深部岩心钻探技术与管理》两部专著。为了科研工作,他一次次推迟婚期,直到今年春节才完婚。他家虽然安在省城合肥,只有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但是为了项目研究进度,他很少与家人团聚。
2012年10月,该科研项目通过专家组鉴定,共获得国家专利4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项目获安徽省国土资源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安徽省地矿局地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王强参与编写专著两部90多万字的专著也于今年初出版,由他撰写的各种研究报告、设计书等10余部,7篇论文均在国家专业核心期刊发表。
近两年,随着地勘项目减少和新能源勘探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他和科研团队又把目光瞄准页岩气勘探中。王强作为技术骨干,在首席专家朱恒银教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此项研究工作。由他研制的密封取心机具与特种钻头已在浙江临安页岩气勘探参数井中进行了试验,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目前已成功打出一口800米页岩气勘探孔,第二口2520米页岩气勘探孔正在施工之中。
面对地勘经济发展新形势,王强坦言,下一步除了将已取得的科研成果投放市场,使科研成果转移到生产部门外,还需不断改进钻具工艺,提高效益,争取研制出超群的钻探利器,争取承担更多更大的钻探项目。(李延平 记者 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