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8月2日,新三板启动了做市业务的第一轮全网测试。“从早上8点奋战到晚上10点,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各位参测同行通力合作,算是过了一个难忘的七夕。”一位参与了全...
8月2日,新三板启动了做市业务的第一轮全网测试。“从早上8点奋战到晚上10点,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各位参测同行通力合作,算是过了一个难忘的七夕。”一位参与了全网测试的北京券商人士告诉记者,8月9日还要进行第二次全网测试。
8月25日,做市商系统将正式上线,新三板一个划时代的大幕将徐徐拉开。
“其实我们这些年过得真挺苦的,搞IPO的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好多券商里做新三板的今年连持续督导费都收不上来,拖欠挂牌费、再融资费的企业比比皆是,再加上做市商对券商计算机系统的建设成本要求也很高,大家这样不计成本地坚持,就是因为看重做市商和新三板的前途。”上述北京券商人士表示。
做市商虽已进入读秒阶段,可作为一种新的交易方式,在国内还只是很多人听过,却从没人玩儿过。
“可以说未来做市商的机遇和风险都来自市场对做市业务性质和盈利模式的认知。”中关村新三板学院院长程晓明对本报记者称,即使已经到了现在这个冲刺关头,大部分挂牌企业还没意识到做市商跟自己的关系,还仅把它当成券商跟交易所的事。而就连券商中也有很多人还在按照直投和自营的思维在做做市商。
“专业水平的差距一定会导致券商在新三板业务上的两极分化。”程晓明如是说。
做市商误区
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已有66家主办券商向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公司(下称股转公司)提交了做市业务备案申请,其中46家主办券商已经获得做市业务备案。
记者了解到,对于做市商业务,各大券商都已摩拳擦掌,并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目前中信证券将做市商业务放在了衍生产品部,广发证券做市商业务全部放在柜台交易部,招商证券在场外市场部下设了做市商部门,广州证券做市商业务放在投行部,东兴证券做市业务则属于自营部门。
离做市商系统上线,如今只剩下不到20天的时间,券商们的进展如何了?
东莞证券新三板负责人对记者透露,他们现在正按照股转公司的要求和节奏来进行部署,“现在我们接触到的挂牌企业对于做市转让的态度都比较积极,但是对做市制度的认识还不深入。目前我们准备了2-3家企业采用做市转让方式。”
“现在企业预期比较高,在谈价格的时候比较强势,但是我们选定做市企业也会参考拿票价格。”该负责人在谈到他对做市企业的选择标准时称,他们主要看企业的成长性和拿到库存股票的价格,对于企业盈利没有要求。
平安证券则在给记者的回复中称,他们正通过场外业务团队和投行客户经理团队同步推动场外业务。截止到7月底,公司在新三板挂牌10家左右,已签约项目约70家。
据国信证券新三板负责人鲁先德透露,他们的挂牌企业当中,目前有5-6家企业有首批做市的意愿,“在遴选做市企业标准中,我们一般看重企业的综合能力、估值、成长性,对盈利与否没有硬性规定。”
虽然受访券商们都表示对企业营业盈利没有硬性要求,但记者注意到,大部分券商在选择企业时还是会将利润作为重要考量因素。
据上述北京券商人士透露,他们团队就很重视利润,因为不找盈利好的企业,那做市商就没什么意义。“打个比方,新三板是菜市场,我们是菜贩子,挂牌公司是菜,做市商投资者是买家。市场刚开谁不愿意卖最好的菜来赚取美誉,而去先祭出一堆烂白菜?”
对于这种烂菜论,程晓明则认为它混淆了做市商激活市场的真正意义,“我接触到的很多券商现在还是把做市业务等同于自营、直投和坐庄,所以找利润很高的企业,思维还是没变过来。做市商制度是估值引导投资人发现价值,它的定位是中介机构,自营和直投才需要一直考虑自身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券商用直投思维选公司,其实是误解了做市商概念,也造成了今天很多挂牌企业想做做市转让,可根本找不着做市商。”
程晓明称,这种专业上的误区在未来将一定会造成券商的两极分化,“聪明的做市商会越赚越多,而思维变不过来的,路就越来越窄,一定吃亏。”
挂牌公司准备好了吗?
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7月30日,共有40家挂牌公司启动了股票采取做市转让方式的内部决策程序。
对于很多挂牌公司来说,尽管8月15日之前要就做市转让对股转公司递交申请,但做市商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
“很多企业非常盲目地认为,因为搞了新的东西所以我要去。我们做项目的时候也拒绝了一些企业,他说你开什么条件都行,我就是要你给我做市。”鲁先德表示。
程晓明称,现在只有20%的企业找好了两个券商去做做市商,剩下的80%都搞不了,“他们不是不积极,是不知道他们原来应该积极,因为到时如果是协议转让就没有意义了。然后有的企业搞明白了就开始着急,但这时再碰上券商的直投式选股标准,他们被选择的几率就更低了。”
程晓明的话点出了对做市商制度早做准备的重要性,而早起的鸟儿吃到虫子的概率的确要大得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第一家在新三板选择做市转让的挂牌公司兴竹信息目前各项工作已准备完毕,只待券商走流程。“我们应该能赶上8月25日做市商系统上线。”北京兴竹信息董秘赵翔玲对本报记者称。
7月7日,兴竹信息发布了股票发行方案,成为新三板首家选择做市的公司。7月23日,公司又发布了股票发行认购办法,3家券商合计认购260万股。这也意味着中信证券、广发证券和申银万国[微博]成为了该公司的做市商。
在别的挂牌公司一家做市商都难求的情况下,兴竹信息却坐拥3家做市商,可谓占尽先机。
“我们当上第一家其实真是无心插柳。因为新三板交易方式无非就三种,竞价交易、协议转让和做市商,竞价现在市场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直接pass,协议转让因为交易规则等原因也并不活跃,所以我们研究过以后一早就确定做市交易,然后按照这个去准备,没想到就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赵翔玲表示。
当记者问到具体的转板计划时,赵翔玲则表示那些还只是意向,路还长着。
记者发现,兴竹信息2013年的年报显示,该公司净利润约为2752万元,2013全年营业收入为1.48亿元,每股净资产为2元。这样的业绩在新三板的挂牌企业中排名还是很靠前的,这也侧面体现了做市商在选股时还是对挂牌公司的盈利门槛有较高要求。
转板尚无细则
8月1日,证监会在周五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要完善创业板,在创业板建立单独层次,支持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一年后到创业板上市,进一步支持自主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
该消息一出,引发市场热议。本周开市以来,创业板指数也呈现三连阳态势。8月5日,创业板指数的单日涨幅也达到2.32%。
但市场人士普遍对这一政策颇多疑惑。质疑点主要集中在,在新三板挂牌一年后到创业板上市,意味着新三板这一独立的市场又变成了“备胎资源池”。而未盈利的企业一旦进了创业板,创业板又没有做市商制度为其估值定价,投资者该怎么选择投与不投?而且在创业板专为互联网和高新企业开绿灯,等于人为地制造了更多制度差异,有可能会让局面更混乱。
记者就此致电股转公司,询问“一年转板”制度目前有无实施细则出来,该公司市场发展部人士对记者回应称:“这是证监会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的一项重要指示,但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出来,未来如果有,一定会公布。”
对于新三板的转板争议由来已久,有券商人士曾对记者指出转板在操作上就存在悖论,想解除这种悖论有可能还需要修改《证券法》。
而除了转板问题,对于新三板政策包括做市商制度的一些疑惑,目前也困扰着不少券商。
深圳一大型券商场外市场部总经理就对记者坦言,现在各券商都是自己在摸着石头过河去写相关的制度。
“新三板做市商其实就是一项投资业务。目前券商并没有一套真正落地实施的办法,这不是一个准备了材料就完事的事。比如说,我买股票肯定有一套选股票的标准,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不能说系统第一天上线时我随便就去报个价。”上述大型券商场外市场部总经理表示。
他认为,对于监管层来说,做市商系统上线,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重要的一部分了。但到时,市场也存在不活跃的可能,“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挑选做市转让的决策流程制度,现在这么多券商大家都还没有这些东西。”
对此,鲁先德也认为:“券商做市商的风险点就是市场上有没有人愿意跟你做交易,如果没有人愿意交易就变成存货了,数量再少也觉得多。”
鲁先德称,其实券商通过取得做市股票的价格不等于今后做市商交易之后形成的价格。“比如说我5元钱找你拿的股票,未必做市第一天开始就从5元钱慢慢往上爬,也有可能第一天价格就是8元钱、10元钱,这是根据市场的情况。从这个意义讲,券商持股和机构形成价格是两回事,不是必然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