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杂志是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自1959年创内刊以来,几经改名,风风雨雨50多年,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荣获国家、省市期刊奖8项,...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杂志是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自1959年创内刊以来,几经改名,风风雨雨50多年,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荣获国家、省市期刊奖8项,被国内外14家知名数据库收录,现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大刊。杂志是发布科技信息的载体和平台。多年来,金刚石杂志与中国金刚石行业相生相伴,见证了中国金刚石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强大和崛起的全过程!
最先进的行业技术论文在这里刊登,知名企业的广告在这里发布,通过这个平台我们看到了:一代代学者的成长;一个个公司从无到有,到逐渐壮大;一些企业家初出茅庐,渐渐羽翼丰满,叱咤风云,成为行业领军人物。
杂志由当初一颗稚嫩的幼苗,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结出的累累学术硕果,又惠及滋养着多少行业人士。
办刊人的风采
在三磨所这个大家庭里,杂志社仅是一个小部门,通常仅有3—4名员工,完成着杂志整个编辑出版发行的全过程。在历任社长、主编的带领下,杂志社在高速紧张办刊过程中,锐意进取,不断改革,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1991年我刚从事编辑工作时,编辑部仅4人,卫凤午老师是主编,王琴老师当时是主任,王长兰老师是责任编辑兼负责广告。虽然人不多,但也可管中窥豹,从中看到金刚石杂志办刊人的独特风采。
接触到卫凤午主编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他风趣健谈,见解独到,经常将一件事情分析得入情入理,让人豁然开朗。他是杂志的总审、总校,时刻把握着编辑部的方向盘。从他身上学到了豁达、大度、与人为善,体现了老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情怀。编辑部有了卫主编,常常使我们感觉到快乐的气氛在空中飘荡,他的幽默、活力和激情不断传递着正能量,编辑的紧张、枯燥顿时变得活色生香、趣味盎然。
王长兰老师,是一位非常认真、有责任心的人。编辑过程中,追求完美,具有资深编辑的特质。她对市场有独特的敏感,是杂志广告的联系人。已经过了退休年龄,还恋恋不舍为之而奋斗的编辑岗位,除了这份执着和热爱,还图什么?!印象最深刻地是她常说:“干杂志催人老!”是的,时间在办刊中如梭般飞速流逝着,这是对忙碌工作最好的诠释。
王琴主编,77届南京大学法语专业的高才生,一毕业就分到三磨所,之后到编辑部工作直到退休。她是一位很善于学习、有很高追求的人,各种专业知识都靠平时自学,一点一滴积累,不断拓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很快就成为编辑骨干,后来担任社长、主编。她待人热情似火,如春天般温暖,不论对上级、下属还是作者、审者、读者都非常友善。常常主动帮你解决实际困难,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中。干起工作来,更是巾帼不让须眉,把自己的智慧和全部热情都奉献给了杂志。 王琴主编带领杂志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改革,每年都有进步,不断取得新的成绩。采取参加全国各大展会、学术会、出国展览等一系列举措,使金刚石杂志在国外同行声名鹊起。
他们是我接触过的编辑部老一代人的杰出代表,我很庆幸加入这样优秀的团队,从他们身上不但学到了各种办刊知识,还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现任社长李志宏教授,主持过许多次中国超硬材料大会,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有丰富的行业组织经验。自08年编辑部与协会合并以来,两部门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很好的发挥了彼此的优势,杂志的广告也节节攀升。作为领导,用好人,使差异的个体共同发挥作用最为关键。他培养年轻人的秘籍就是委以重任、压担子,让他们实践中学,促使员工短期内快速成长。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锻练出一批能打硬仗的队伍。
优秀的杂志离不开高素质人才,三磨所在行业的引领地位和良好口碑,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新一代80、90后们,尽管入职时间短,但体现出良好职业素养让人感到欣喜。他们学历高、聪明、悟性好,学习能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都非常强,为杂志今后全英文刊的出版,向国际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办刊人的苦辣酸甜
不干杂志的人,理解不了办刊人的辛苦。看到编辑们天天坐在办公室,感觉挺美。其实,编辑是一个高压、不允许出错的职业。
杂志呈献给读者的是精神食粮,保证质量是第一位的。编辑是查各种文献资料,请教专家,不断纠错,直到完美无缺的一个过程。每次定稿前的紧张忙碌、数遍的仔细检查,直到确定再也发现不了一点错误为止。唯恐由于自己的一点点疏忽造成差错,覆水难收,给杂志造成不良影响,给读者以误导。每每手捧散发着油墨味的刚下线的杂志时,心中的忐忑犹如高考知分的那一刹那间。
编辑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职业素养要求非常高的职业,是“杂家”。科学在进步,杂志同样要与时俱进,不但要求对本行业最先进技术的熟悉,各种最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熟悉,编辑规则的严格的执行,而且还要不断采用计算机、互联网新技术,还要提高专业英语的水平等等。培养一位好的编辑,需要时间的历练和打磨。编辑还要有奉献精神,甘愿为他人作嫁衣裳。干杂志久的人有一种人文气质,那就是踏实认真、无怨无悔、追求完美。
90年代初,杂志就开始刊登广告,记得有国际著名大公司GE和De Beers的广告,他们产品广告设计精美大气,为杂志增色不少。同时,也给我们带了很好的效益,90年代市场化程度还不是很高的时候,编辑部就不需要所里拨款,还有盈余上交,这让我们很有成就感。记得王琴社长兼主编带领王孝琪和我,被厂家戏称“铁三角”,跑了许多单位、展会和学术会议,一切遵循市场规律,期刊办的风生水起,杂志的人均效益在所里也名列前茅。
历届不同评价机构对我刊的各种评判、各项计量指标表明,全国近万种期刊中我刊排名始终在前1/4以内。2013年初传来好消息:金刚石杂志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3-2014版)”,本次参评期刊总数为6448种,我刊得分排名在学科总数的13%以内。
办刊人的未来
自从中国的第一颗人造金刚石在1963年诞生起,三磨所就不断有新的发明创造问世。昨日的辉煌已成为过去,明日的前景更加美好,我们期待30亿元打造的“精工”产生更多的奇迹!杂志将做奇迹的跟踪者和报道者。
随着中国的科技实力的大幅提升,杂志的未来一片光明。但同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期刊改革的政策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优胜劣汰、自负盈亏的机制,对办刊人的要求已达到空前的严格,办的好有国家资金支持,办不下去就关张。
办刊如逆水行舟,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人才、资金和技术这“三架马车”,加紧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新技术和英文国际化语言对杂志的植入,紧跟时代步伐,将杂志快速切入国内外市场,相信在这个信息爆炸、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金刚石杂志有更广阔的市场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