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继德国光伏巨头SolarWorld(以下简称太阳能世界)欲对中国发起反倾销申诉,指控中国制造商倾销光伏电池后,商务部开始正式对美、韩多晶硅进行“双反”调查。
据称,这是中国光伏发展历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商务部的“双反”立案能否对国内身陷“寒冬”的公司带来转机尚未可知,由于上下游利益冲突,中国光伏企业对此事件已经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事件 商务部启动“双反”调查
7月20日,中国商务部公告,应江苏中能硅业、江西赛维LDK、洛阳中硅和大全新能源的要求,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进行“双反”(反倾销、反补贴)立案调查,同时对原产于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这四家公司中,中能硅业勉强将销售价格维持在成本线之上,而江西赛维LDK却面临着巨额负债。商务部的“双反”立案能否对国内身陷行业危机的公司带来转机?
据商务部的消息,两项调查均自2012年7月20日起开始,通常应在2013年7月20日前结束调查,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至2014年1月20日。这意味着调查结果至少在一年后才会出来,然而对于深陷危机的整个多晶硅行业来说,似乎“远水救不了近火”。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该立案对行业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国金证券分析师张帅在其分析报告中指出,此次事件更多是国内企业及政府对年初“美国双反中国光伏电池”的表态和反击,并对潜在可能发生的“欧洲双反”起到警示作用。
反应 两种声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多晶硅贸易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道:“他们(美韩企业)产品的售价简直太低了,国内的产品根本不敢卖这个价钱,所以一点儿市场竞争优势都没有。”
目前,美国多晶硅产品售价为24美元/公斤左右。针对国外产品卖出的“白菜价”,中国多晶硅生产企业忍了好久。
多晶硅生产企业心急如焚,中国光伏产业内部却传出另一种声音。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内一些光伏下游企业因担心中国对美韩多晶硅企业立案后,多晶硅进口会减少,短期内影响原料供应,导致自身生产成本上升,便通过各种方式加以阻挠。
“我们应该用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高宏玲说。
“双反”调查公布当天,由天合光能、尚德电力、英利绿色能源、阿特斯阳光电力组成的光伏发电促进联盟发表声明指出,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并希望借对话解决分歧。
7月24日,参与多晶硅“双反”调查的有关公司高管在接受采访时坦言,“目前发生这样的状况都是利益冲突所致”,“希望国内的光伏企业能够团结起来”。
“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无论是欧洲、美国,还是日本。这个产业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国际化、自由贸易、公平竞争。”无锡尚德公关总监张建敏向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上述联盟强调,“当务之急是全球太阳能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能够采用建设性的态度,进行沟通和合作,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和争端,实现全球太阳能领域的自由贸易、公平竞争、合作共赢。”
张建敏也表示,对话可能是目前最好的方式。
由美国的一些多晶硅企业组成的平价太阳能联盟(CASE),曾反对以太阳能世界为首的7家美国光伏电池厂商向美国政府提出申请,该联盟呼吁和平解决争端。
针对中国提出的 “双反”调查,CASE总裁JigarShah回应道:“对全球太阳能价值链中任何一点征收关税都会适得其反,这只会令太阳能在化石燃料面前失去竞争力。”
原因 利益冲突
“国内的光伏企业上下游有利益的冲突,不过这个冲突是短期的,从长远来说都是一致的。”业内人士表示。
目前,下游企业在立案前通过内部汇报国家有关部门,其反对意见集中在国内多晶硅行业高污染、质量差等方面。
并且,上述下游企业指出,限制多晶硅进口后会引起国内多晶硅原料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光伏企业成本上升,加重负担。
另外,中国光伏企业在原料进口和组件出口方面与美国企业,如MEMC,有业务相关约定,即在出口的组件中约定使用相应的进口原料,而组件销售给多晶硅进口方的关联企业。如果多晶硅不能进口,则会失去此类挂钩订单,失去这部分市场。
这又不得不提到去年美国光伏组件的“双反”调查,当时CASE一直致力于反对上述“双反”调查。
而国内的组件厂商和美国多晶硅公司都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当中国多晶硅企业提出“双反”调查时,中国组件厂商的反应或许从这里可以看出端倪。
评说 “抱团”才利于发展
有观点指出,目前一些光伏下游企业的反对意见是只顾及到自身局部利益,没有照顾到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全局,没有看到长远发展过程中需要保护作为光伏基础的多晶硅产业,要看到国外倾销的本质是为了摧毁中国的多晶硅产业,动摇光伏产业发展的根基。
实际上,此前中国的组件厂商就曾经因为在国外客户面前和国内同行恶意压价导致大批光伏组件在欧洲港口积压,最后该组件被迫在国内低价处理。
在光伏行业的低谷,中国的企业应该团结在一起,这样才更加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不过,即使韩美企业的“补贴或倾销”行为被证实,多晶硅价格反弹,一部分海外竞争对手受到冲击,中国中小公司得到的喘息时间也很短,而且面临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