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从泉州出发,沿着324国道,大约1小时左右,就进入南安水头镇区。记者发现,这个闻名全国的石材重镇,不再如昔日一般,四处林立着低矮、混乱的石材加工厂,取而代之的是企业总部大厦、研发中心、工业园区、展示大厅等,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已然成型。
作为省级小城镇试点乡镇,近两年来,该镇以五大战役为契机,从“工业生产园区化”、“居民生活城镇化”两方面着手,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与整治,取得显著成效。近日,记者前往水头,探寻该镇的“新城”之道。
在鹏翔公司,记者看到,通过岗石生产真空振动加压成形技术,将废弃的石粉、边角料“糅合”成人造大理石,利用其比天然石更强的耐磨、抗压、抗折等特点,任意裁剪成各种新款家具,裁剪下来的边角料又回炉加工……“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流程,让人啧啧惊叹。
作为中国石材生产第一镇,水头镇石材企业超过一千家。近年来,伴随着石材产能不断扩张,粉尘、空气、土地,甚至水资源等污染紧随而来,水头的生态环境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南安市的全力支持下,水头镇关停了数百家环保不达标的中小作坊型企业,并出台实施《促进石粉碎石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和《石粉收集处置与管理工作实施意见》。
成效很快显现。作为污染源的粉尘,变成了“香饽饽”。目前,水头共有石粉碎石综合利用企业110多家,石粉综合利用率70%,碎石利用率90%以上,年产值超过10亿元。
针对中小制造企业布局混乱的局面,镇里还力推“企业进园区”,海联创业园、泉南创业园等多个工业园区相继投入使用,一大批中小企业汇聚在一起,形成聚集效应,改善了布局,极大地改变了水头工业面貌。
“去年初以来,来水头投资的企业太多了,我们必须综合考虑环保、经济效益等方面,挑选最优企业入驻。”水头镇党委书记王培育告诉记者。
走进海联创业园区,一座大型的中小企业运营中心进入记者视线。记者了解到,这个中心占地45公顷,目前已有30多家企业入驻,这些企业分别来自福州、厦门、上海、宁波等地,经营范围涵盖石材、贸易、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
“我们坚决对污染说"不",所有入园企业必须实现零排放、循环发展、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劳动附加值,能够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较大作用。”该创业园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在绿色工业的带动下,如今的水头,空气清新了,溪水清澈了,一个宜居的工业新城出现在世人面前。
67岁的水头镇区居民黄生水喜笑颜开,带着3岁的小孙子正漫步在水头五里桥文化公园。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水头镇的五里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横跨安海湾,是世界现存最长的梁式古桥。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工业污染和受到破坏,五里桥及其周边,一度成为水头一带脏、乱、差的代名词。
2008年底,五大战役的号角吹响,水头镇被列为省级小城镇试点乡镇。水头人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契机,投入2.5亿元,迅速启动五里桥文化公园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050亩。一年多来,该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进入扫尾阶段。
“这个项目的运行,不仅清理桥两侧的淤泥,解决五里桥缓冲池堵塞、水体发臭的现状,还使水体面积由原来的7.1万平方米扩大到33万平方米,全面改善了原来五里桥两侧的水质。”该项目负责人苏景海告诉记者。
如今,在水头镇,像五里桥文化公园这样的配套项目随处可见。市民中心、滨海医院、培训中心、景观大道……一个个高起点、高标准的配套工程,正在加速建设,极大地改变了水头镇原来的面貌。
王培育向记者介绍,作为一个工业乡镇,目前水头镇拥有户籍人口11.8万人,常住人口20多万人,人口资源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因素。“在城镇整治过程中,如果不加紧落实民生、基础设施项目,配套服务跟不上,人口聚集效应就会难以实现,工业经济的发展就会失去支撑,整个水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档次也就提不上去。”
城镇整治,也要不失传统。走进水头镇区西部,红瓦朱墙的民房,曲径通幽的小道,散发着浓浓的传统韵味。据了解,为保持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镇里在镇区西部一带规划了这个传统民居保护区,并投入资金,修缮老民居,完善周围的路网配套。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保护区项目实施后,提升了这一带的知名度,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直接带动了餐饮、住宿和商业,成为当地居民的增收来源之一。
水头人,正在乐享自己的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