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稳增长”关头,“新36条”细则在上半年大限之前密集出台。然而,让身处民营经济大本营的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不解的是,他接触到的企业家还非常冷静,没有投资冲动,大多还在观望。
“原因在于,垄断行业风险太大,像铁路这样的行业已经是负债累累,对民资没有什么吸引力,而前些年民资的遭遇还让民营企业家心有余悸。更何况,身处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的利润都在下滑,政府凭什么让逐利的民间资本接盘?”周德文7月6日反问记者。
眼下,我国民间投资在传统垄断行业占比较低的局面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均表示,政策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加码,突破现有的“条条框框”,扫清人为设置的障碍,切实向民间资本敞开大门。
民间投资“给力”
今年以来,“三驾马车”增速继续放缓。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2%,增速较1-3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3%,低于3月份的1.19%,消费增速环比折年率为14.4%,低于3月份的15.25%;4月份出口同比增长4.9%,增速较3月的8.9%和一季度的7.6%进一步放缓。受欧债危机影响,前4个月,我国对欧盟出口下滑2%,而一季度和1-2月分别下滑1.8%和1.1%,对美国出口虽增长12%,但增速较一季度的12.8%有所下降。
而在一片低迷的数据中,民间投资成了仅存的少数几个“亮点”。
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4.6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3%,比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7.1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2%,比1-3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
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分析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生产资料的价格水平逐月回落,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投资成本,刺激了民间投资。他以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为例,今年5月PPI同比下降1.4%,这已经是连续11个月下降了,而且下降趋势还要延续到下半年。
不过,周德文并不赞同这一观点,他认为,这是国有资本投资和民间资本投资的此消彼长。
“2008年金融危机时,国家推出了四万亿刺激计划,民间投资严重萎缩。但随着四万亿效应逐渐递减,政府主导的投资最终无法为继,所以只能通过新政激励民间投资入场接棒。”周德文说。
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也表示,我国消费短期内不能大幅提升,出口还在下滑,投资主要在靠政府拉动,但中央的投入已经过半,地方的配套资金短缺,只能靠民间投资接续。
“新36条”细则密集出台
周德文提到的新政,实际上就是“新36条”。
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由于该意见中共计有36条,为了与5年前颁布的“非公经济36条”相区别,故被简称为“新36条”。据说,从调研到文件正式出台,整整经历了1年多的时间,中间经过多次变故,三易其稿。
上述发改委人士回忆说,投资与消费的刺激措施在2010年度已经出现了效应衰减态势,尤以投资增速回落最为明显,因此依然需要坚持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措施,但应将政策激励重点更多地转向激发民间经济自发投资增长方面。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一些地方的民间实业资本一度出现过走偏现象,有的成为游资,对某些商品进行过度投机炒作,有的转向虚拟经济领域催化经济‘泡沫’,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一些领域特别是基础性行业领域,民间投资还面临着较为明显的或隐性的进入限制。”该人士称。
这就是“新36条”出台的背景。而巧合的是,此后的民间投资开始了复苏的迹象。2011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4.3%,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10.5个百分点,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8.2%,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
但周德文并不认为两者之间有必然联系。他的理由是,“新36条”出台后近两年来一直没有出台实施细则,一些领域对民间投资准入存在着无形的限制并导致其难以进入,民间投资并未突破层层“弹簧门”、“玻璃门”。
事实上,“新36条”实施细则直到今年才有所突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2012年要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
此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曾先后表示,国务院各个相关部门都要确保在今年上半年出台“新36条”具体的实施细则。截至7月1日,各部委共发布22个“新36条”实施细则,基本实现预定目标。
发改委日前还专门发文,进一步明确了民间投资发展的价格政策措施,主要是通过深化电力、天然气、水利工程供水等领域价格改革,对城市供水供气、保障性住房、铁路、医疗等公共事业实施支持性价格政策,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参与相关领域投资经营的积极性。
“很显然,激发民间投资,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已经成为稳中求进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上述发改委人士说。
还需加码
看到“新36条”实施细则密集出台,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认为,是个好现象,可喜可贺,有些条款也放宽了很多。但这并没有消除他的顾虑,“问题是,有些部门是真欢迎民资还是假欢迎?各部门是真心想这么干,还是迫于上面的压力,或者是稳增长的权宜之计?还要看以后实施的效果。”
“很多学者都不理解,国家政策这么给力,为什么民资还无动于衷?实际上,很多领域存在的政策风险较大。”周德文说。
“新36条”划定了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金融保险、文教卫生和公共服务等五大民资准入领域。但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家公司均表示,这五大领域中,基础建设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低,根本就不是投资的好项目。更重要的是,在政策层面上,民资进入基建行业的相关细则也远远没有进入银行业那么详细。此外,虽然文教卫生和公共服务两个领域的门槛相对比较低,适合民营企业进入,但问题是,这些领域要么不赚钱,要么赚钱慢,民企不愿意投。
目前,我国民间投资在传统垄断行业和领域所占比重仍较低。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中比重仅占13.6%,在教育中占12.3%,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中占11.8%,在金融业中占9.6%。
“民间投资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关键是要切实向民间投资敞开大门,配套的政策措施还应该更细化,更具有操作性。”周德文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