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建陶制造从华东和佛山等中高档建陶集中产区向全国迁移;优质建陶企业通过产业迁移加快产业区域布局,同时,优质建陶企业的迁移也带动新建陶产区由低档建陶生产向中高档建陶生产提升。全国范围内的建筑陶瓷转移、扩张、重新布局也带动全国建陶产业的发展。
从建筑陶瓷整个行业来看,市场空间仍然很大。虽然建筑陶瓷业在欧美已属“夕阳产业”,但在中国还是“朝阳产业”,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美国金融海啸对中国建陶行业有影响,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也没有那么可怕。中国建陶业完全有能力轻松迈过这场经济灾难。随着我国建筑陶瓷行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行业整体也将进一步提高。
关于中国建陶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策略,小编提出几点与业界同仁共勉:
第一,企业精准定位,避免恶性竞争。
精准定位是企业应对险恶竞争环境的不二法宝,每个建陶企业都应该找准自己的品牌定位,依据自身的品牌定位来确定产品定位以及展厅的规模和档次等,譬如不要一窝蜂都建大展厅、都走所谓奢华路线。产品、品牌与目标市场对位才能优化产业资源的配置,避免恶性竞争与资源浪费,使企业和产业得以可持续发展。
第二,重视精益生产,推行绿色战略。
在国家紧锣密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背景下,精益生产、绿色战略应当成为全行业所有企业的共识。从粗放式生产转变为精益生产,从掠夺式的游牧民族转变为自觉的环保主义者,控制成本和提升效益双管齐下以达成开源节流,这不仅可以使建陶企业提高经营资源的使用效率,也有利于整个陶瓷行业摆脱“三高一资”的恶名,进而减少政府的干预和政策的掣肘。
第三,革新营销模式,减少中间环节。
作为半成品,建陶产品流通渠道的中间环节较多,不仅大幅度增加了流通成本,也削弱了建陶企业对终端的服务和掌控能力。未来的渠道竞争必然愈演愈烈,每个建陶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定位与目标市场的特征,采取更灵活的、复合式的渠道模式,力求缩短与终端的距离。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电子商务对传统实体经营的冲击越来越强烈已是不争的事实,以至于“网店能否取代实体店”也引起了行业热议。基于建陶产品的半成品属性以及感性消费品属性,电子商务平台的传播功能应当更大于销售功能,这一点在国内市场销售中尤其明显,但随着网络营销的不断普及与深入,如何利用网络营销渠道必将是未来建陶营销模式创新的重中之重。
第四,从“重量”到“重质”,减轻出口依赖。
出口“重量不重质”是中国建陶行业的痼疾之一,近年来,随着企业产销平衡压力的不断加大,尽管出口利润微薄,仍有很多建陶企业趋之若鹜、乐此不疲,甚至对出口渠道形成了严重的依赖。这种疯狂的倾销不仅招来了国人“贱卖国土”之讥,也终于引爆了全球性的反倾销行动,这也致使中国建陶产品的出口通道愈收愈窄,并被迫全面提价。
从行业和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售价的上升其实并非坏事,尽管在短期内可能会让我们损失一些销量,甚至有些出口依赖型企业会陷入极大的困境,但这也将促使更多企业从“重量”转变到“重质”,激励企业通过价值创新提高单位产品的售价。
对建陶企业而言,目前技术装备的差距并不大,技术创新的差异愈发难以实施,因此产品价值创新主要是在创意和设计方面。对于实力不强或定位不高的部分企业,可对外合作为主,以自己进行修改为辅。而做高端品牌的企业,面对的是高端市场,创意需求更大,对自身创意能力的要求无疑也更高。所以针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市场、不同的消费群体,创新和创意之间的比例、成本和附加值之间的比例并不相同。
空间配套创意产品也属于这个范围,在未来,卖的不单单是一款瓷砖,而是整个空间和空间产品的配套,包括空间的衍生,这是建陶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正因如此,企业在从“重量”转变到“重质”时,都要有最适合自己的一个方向,不可盲目照搬别人的产品价值创新模式。
第五,直面大浪淘沙,适时急流勇退。
尽管产业的重构已是大势所趋,但建陶行业并不会出现媒体喜欢大肆渲染的所谓“洗牌”现象,而是正在慢慢走向分化。事实上,整个行业较之以前已经逐渐变得有序,很多企业都在各行其道,而市场的巨大容量与多元化特性也提供了这种现实条件,绝大多数企业都能在市场的夹缝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当然,大浪淘沙也是任何一个行业发展历程中的必然现象,这是亘古不易的历史规律,并不以企业自身的意愿为转移。2012年还只是行业冬天的开始,更严酷的寒冬尚未到来,可以预言,无论主动还是被迫,都必然会有一些不能适应寒冬的企业退出行业的历史舞台,而审时度势主动撤出肯定好于山穷水尽黯然退出,急流勇退者将在被动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吹尽狂沙始到金,随着那些落后产能被淘汰,整个产业也将实现一次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