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丰富的劳动力禀赋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但过高的对外贸易依赖程度,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结构上的问题。面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部分在东部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产生了转移的压力和动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时代使命与责任,并因此上升为新的国家战略。
2011年以来,我国陆续批准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舟山群岛新区等涉及海洋经济的国家战略,此外,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等多个规划也先后获批。那么,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将会呈现哪些亮点?取得哪些突破呢?
中部地区 转型中崛起
凭借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充足优质的劳动力资源,我国中部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具备完善工业体系的工业重镇,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时期,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在全国的经济地位逐步提升。中部地区已经摆脱“中部塌陷”的被动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时期。尽管中部地区在“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要看到,它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例依然偏低,城镇化率还不高,人均GDP目前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等等。中部地区仍然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与繁重的任务,中部地区的崛起迫切需要国家政策扶持。
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争取到2012年,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
2010年1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全文,提出进一步完善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体系,包括充实和完善“两个比照”政策、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制定投资促进政策、实施体现中部地区特点的土地利用政策等,明确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中部六省的工作责任。
2011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原经济区正式纳入其中,表明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中原经济区”的战略不单是中部地区的发展蓝图,也是牵动后海啸时期,内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动作。
2011年3月16日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到,未来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点推进包括中原经济区在内的区域发展,加快构建沿陇海、沿京广、沿京九和沿长江中游经济带,促进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加强与周边城市群的对接和联系。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
2011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高峰论坛做主题演讲时表示,“十二五”期间,中部地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探索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道路。发挥区位、资源、人才优势,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粮食、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在“三农”和小企业金融服务、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等薄弱环节取得突破。
“中部崛起”提出后,中部各省份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开始谋篇布局,相继制定了促进中部崛起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
河南省提出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城市地位,全面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力争在交通、资源开发、市场、旅游、生态、产业等领域率先突破,构建中原经济区合作区,形成内部融合、联动周边、贯通东西的发展态势;加强与长江中游经济带的合作,形成南北呼应、促进中部崛起的两大支撑。
湖北省将大力发展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开建荆州至岳阳、三门峡至宜昌、黔江-张家界-常德湖北段等12个铁路项目,加快武汉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建设,实施神农架机场新建工程等。
山西省与工信部签署了《关于加快山西省工业转型发展、推进“两化”融合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山西省工业转型发展、共同推进山西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及山西中小企业和军民融合式发展。
国务院明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近两年,安徽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规模持续扩大,今年以来,前7个月沪苏浙两省一市在皖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共3405个,实际到位资金1887。9亿元,同比增长71.9%,占安徽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的55.6%。皖江示范区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沪苏浙地区产业和资本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首选之地。
10月18日,“宏观经济三季报”正式出炉,中部地区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两项统计中拔得头筹。根据数据,今年上半年,河南、湖南、湖北、安徽、山西、江西的GDP分别为12404.68亿元、8762.66亿元、8571.47亿元、6883.30亿元、5134.30亿元、4932.26亿元。随着承接产业转移以及培育各类产业基地所投入的园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投入增加,中部地区的GDP高速增长势头还将延续。“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时期。在中部崛起政策刺激下,中部地区将成为中国未来十年经济增长的驱动器。
西部地区 高增长可期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十周年。十年来,西部地区形成了成渝、关中-天水和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区,经济区对周边地区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区域振兴的背景下,西部地区得到了国家资金和政策的高度关注,大量基础设施投资的开工,使这些区域从“经济大后方”一跃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随着我国发展区域规划出台力度的不断加大,西部地区或将成为“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高增长地区。
2007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通知,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9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是“一圈两翼”开发、扩大内陆开放、产业优化升级、科教兴渝支撑及资源环境保障。
2009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将把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
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利于形成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促进西部大开发和东中西互动。2010年5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0年6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为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指明方向。同时,2010年12月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明确提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
2010年6月18日,由国务院批复建立的重庆“两江新区”挂牌成立。分析人士指出,在政策设计上,重庆希望“两江新区”能获得政策的大力支持,比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享受国家给予的有关优惠政策,并在土地、金融、财税、投资、对外贸易、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等领域赋予先行先试权,允许和支持试验一些重大的、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措施。
今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根据规划,到2015年,成渝经济区将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到2020年,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分析人士指出,这是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和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时刻,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在新形势下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对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7月,国务院还批准了《“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方案》,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西藏将不断加大公路、铁路、航空等立体交通网络的成形,同时大力培育旅游业、藏医药、民族手工业、特色农牧业、绿色食(饮)品、优势矿产业等特色产业。规划还明确,“十二五”期间,西藏地区要着力建设综合能源体系,坚持开发利用区内能源资源和输入区外优质能源并举,以水电为主,油气和新能源为补充,形成稳定、清洁、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源体系,大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此外,正在勃兴的陕甘宁蒙能源“金三角”发展潜力巨大。由于传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在整个“十一五”期间GDP增速都是全国第一。云南“桥头堡”规划、陕甘宁振兴规划等多个区域规划正在加紧制定或等待批复。
从各区域产业定位的特点来看,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是西部产业崛起的核心;新疆、西藏是政策撬动、延边开发开放的重点区域,而广西、云南的跨境经济合作将独具风采;内蒙、甘肃、宁夏、青海是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特色产业的省区。
业内人士指出,缩小区域差距、寻求区域协调是“十二五”区域规划的目标之一,而中、西部地区长时间落后于东部地区的现状是促使国家下定决心出台更多优惠政策、进行区域振兴的主要原因。随着国家密集出台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振兴规划,将为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西部地区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总体判断,西部地区进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新一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未来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开发;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重点经济区开发,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京津冀 一体化发展成关键
京津冀地区在很长时间内的发展是处于相对缓慢的,如今,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在近年被多次提及。而天津滨海新区、环首都经济圈、河北沿海地区的发展规划相继出台,对于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助推作用。
2010年发改委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上报国务院,但是该《规划》至今尚未出台,虽然未获出台,但是在“十一五”规划中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京津冀地区列入优化开发区域,京津冀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区域,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是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今年2月天津市滨海新区公布了《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滨海新区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开发开放的黄金发展期。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功能显著增强,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基本建立,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地位基本确立,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框架基本形成。
“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将年均增长17%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到2015年,经济总量超过10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500亿元,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
今年5月,由河北省提出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总体规划正式出炉,根据规划,廊坊将与北京共建国际门户和国际交往地区,打造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城市,承德将打造首都地区皇家文化旅游胜地。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包括环绕北京的张家口、承德、廊坊和保定4个地级市,将打造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
推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核心是搞好产业规划。为此,总体规划在七大新兴产业领域谋划了一批基地,旨在通过吸纳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加快高端产业聚集,促进区域内产业融合提升。
2011年11月27日, 《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有由发改委批准发布,《规划》提出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建成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区域;到2020年,区域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全国综合实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发改委表示,这是在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的重要时刻,国家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依据《规划》,河北沿海地区的战略定位是: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区域、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我国开放合作的新高地、我国北方沿海生态良好的宜居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表示,这几年出于整体战略的考虑,我们在沿海的布局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编制了若干个规划,相对而言,河北沿海地区的规划编得晚了一点,因为在东北沿海地区,河北的经济发展是偏后的。在整个沿海经济布局中,有三个大的引擎,一个叫长三角,一个叫珠三角,还有一个叫环渤海或者说京津冀。
“十二五”期间,京津冀区域发展面临多重任务,不仅包括发展模式的转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包括产业在区域空间上的扩散、集聚与整合,产业链在区域范围内的对接与分工等。在完成以上任务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与政策的实施,京津冀地区作为一个起步较晚的区域,势必会面临诸多困难以及更多的机遇,城市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将不断加强,区域性问题必须通过积极推动区域协作来解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认为现在看来,京津冀地区的规划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到位,所以,接下来还要进一步研究首都经济圈的问题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问题。
东部沿海 海洋经济将成亮点
经过30年快速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东部发达省市正面临着资源、环境和发展空间的严重约束。在此背景下,沿海各省市凭借30多年积累的经济和技术实力,纷纷向海洋进军,向海洋索要资源和发展空间,蓝色经济浪潮席卷整个东部沿海地区,初步形成了“三大”、“五小”的海洋经济区域格局。“三大”,即支撑起我国88%的海洋经济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海洋经济区;“五小”,即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广西北海经济区。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海洋经济开发正以强大的扩张力,由浅水近海向深水远海、陆海双向及社会、经济、文化三维坐标扩展突破。在经济地理范畴越来越宽广的沿海区域,以人口趋海移动引发的区域城镇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新技术集约化为基本态势,加速了沿海区域经济格局的剧烈变化,以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为特征的“新东部”迅速崛起,正在成为推动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海洋经济也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省市竞相争夺的新经济“制高点”。
2010年6月8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规划纲要》明确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并从空间布局、基础建设、产业发展、保障措施、近期行动计划等方面对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出了具体工作安排。
《规划纲要》明确了海南产业发展的方向,主要发展旅游业、文化体育产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商贸餐饮业和现代物流业、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海洋经济等8大产业。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兼顾海陆统筹的区域发展的战略,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的首个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2011年6月30日,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被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这一新区的设立,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
今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珠海市横琴新区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以重塑珠海发展新优势、构建粤港澳紧密合作新载体。这相当于一个类似于香港的“自由贸易区”,实行“一线”、“二线”的“分线”管理模式,是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新区。
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同意平潭实施全岛放开,在通关模式、财税支持、投资准入、金融保险、对台合作、土地配套等方面赋予平潭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更加优惠的政策。
另外,江苏省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早在2009年6月就在国务院获得了通过,上海更是早就提出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战略。目前中国的海洋经济可谓“四处开花”。
沿海区域发展规划中的一大亮点就是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国务院正在推进山东、浙江、广东等省份的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内容包括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产业,整合港口资源等等。在此政策背景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舟山群岛新区等规划的实施,有助于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而海洋经济的勃兴,也有利于维护海洋资源开发秩序,保障海上运输通道安全,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