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证券报》报道,银监会相关人士9月28日称,《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业内称“银十条”)的细则正在拟定之中,其中对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将提高到5%,这也是监管部门首次透露这一数据。一时间,媒体大肆报道。可是提高到5%对各家银行又意味着什么?银行真的可以放开手脚,大胆贷款给小企业了吗?
小企业融资难并不是个新问题,只不过其严重程度随着货币信贷环境的宽松或紧缩,时弱时强。而今年在货币政策紧缩的大环境下,信贷额度有限的各家银行,会优先选择“可信赖”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小企业和微小企业则处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境地,生存困境持续恶化,或因为短期资金周转不灵而“被破产”,或转投民间借贷的怀抱,最终发现仍是在劫难逃。近来温州民企老板在资金链断裂之后频频“跑路”,这恐怕是很多中小企业主在梦中预演过的结局。
今年6月,为了帮助小企业纾困,银监会发布了59号文《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这就是业界所称的“银十条”,意在通过差别监管,鼓励银行投放小企业贷款。
笔者曾就新规采访了在各家银行从事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人员,他们普遍反映银十条不够细化,缺乏可操作性。一位股份制银行小企业贷款部门负责人曾说,“满足一定前提下”“适当提高容忍度”,都没有量化指标,感觉政策“看得见、摸不着”,需要监管部门尽快出台具体细则。
前面所述媒体的最新消息显示,监管部门正在努力细化相关规则。比如将对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提高到5%。不过监管部门的这种好意,各家银行未必领情。
首先,目前各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根本没有达到5%,平均还不到2%。即使银监会将这一指标提高到5%,关键还是要看各家银行是否具备转型的意愿和对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定价能力。
其次,银监会自成立以来,一直把不良贷款的下降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考核评级还要参照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是否实现“双降”,如果不良贷款率高,则要处罚银行。
从这一层面上讲,如果只是单纯提高各家银行对小企业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而不能提供相关的配套政策,如提高定价,减免营业税等,以及会计核销政策等,银行也未必会马上有意愿增加对小企业的贷款。
银行其实并不缺乏发展中小企业金融的动力。根据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达9.85万亿元,是2008年的2.4倍,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28.9%。小企业贷款比去年同期增长26.6%,比全部贷款平均增速高10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较年初增加1.0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量多688亿元。
但要在这个水平上,让银行再进一步,恐怕已经不是细节调整所能解决的问题。
金融危机时,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大多投入到基建大型项目,并没有真正落到中小企业乃至微型企业,也没有产生结构性影响。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一直就没有解决,本身利润率低,再加上国内的税赋环境、融资成本、人力成本,让很多中小企业不堪重负。要鼓励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不止是需要银行监管系统的政策配套,而是整个决策体系对中小企业地位和作用的重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