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官方的多项调查显示,今年前3个月,温州眼镜、打火机、制笔、锁具等35家主要出口导向型企业利润同比下降约30%,亏损面占1/4多;全市企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认为当前资金吃紧的企业占到42.9%。当地多位企业家和官员的共同评价,现在企业的困难远远大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
有分析认为,出现这种现象,至少有三个原因:
首先,通货膨胀带来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其次,用工荒和加薪潮带来的影响。其三,国家收紧银根使原来融资就很困难的温州出口导向型企业更加雪上加霜。
实际上,温州的出口导向型企业倒闭潮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须付出的代价,也是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生存危机的一个缩影。这些企业会不会由此开始步入低谷,甚至导致整个产业衰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但是,随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土地、人工等成本的提高,一部分出口导向型企业倒闭已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趋势。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发展的临界点,其经济发展的转折态势已基本形成,如果产业结构得不到及时转化或升级,必然与经济发展产生矛盾,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例如近期沿海地区的出口导向型企业发生倒闭破产,大部分是没有竞争力的低端企业,以前依靠低工资,低生产要素价格,赚点加工钱,但缺乏核心竞争力。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转折期时,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承受力是最差的,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概莫能外。
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过去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企业过度扩张导致的产能过剩,是企业在追求出口产品数量时忽视扩张质量和管理的结果。在这些企业中,行业扩张没有行业整合与之相配合,企业盲目扩大产品出口规模犹如沙滩起高楼,结果最先被淘汰的反而是所谓的“行业龙头”。如果出口导向型企业“做大”的冲动是个案,那么冲动者理应受到市场的惩罚。
需要指出的是,国内许多出口导向型企业追求出口产品最大化并不是偶然的,与这些企业所处的政策环境相关,特别是与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和商业银行“垒大户”的结果。这不是新问题。如果政府强势救助出口导向型企业,对这些企业的投资者而言,不能倒闭就少了一个退出“止损”的选择。
其实,企业倒闭潮释放出的信号表明,目前,随着货币政策的紧缩,以及人民币的升值,导致成本价格不断上涨,而企业的资金成本也大幅度增长,未来一至两年将是中国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洗牌年,估计将有不少企业主动倒闭,退出市场。换句话说,出口导向型企业要么转型,要么就倒闭。如果转型成功了,企业的竞争力就更强了;如果转型不成功,那么就只有倒闭或迁移别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