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印度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培育钻石和天然钻石适用术语”的讨论,且措辞颇为强烈,在国际舆论上引起了较为激烈的反响。
▲ 图源:印度消费者事务、食品和公共分配部
印度消费者保护局(CCPA:The Central Consumer Protection Authority)召开会议,表示当下迫切 需要解决 “钻石行业中缺乏标准化术语以及信息披露做法不完善的关键问题”,因为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已导致消费者产生困惑,以及出现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同时,该文件引用了印度标准局(BIS:Bureau of Indian Standards)IS 15766:2007号规定内容,认为单独使用“钻石”一词,只能指代天然钻石,而培育钻石无论其生产方法或所用材料如何,都必须明确被称为 “合成钻石”。
原文中甚至写道:“为保持市场的清晰性,禁止将合成钻石与天然钻石一同进行分级。”
除此之外,印度直接税及关税局(CBIC:Central Board in Direct Taxes and Custom)通过 2024 年 10 月 30 日发布的第 21/2024 号通告强化了这些措施,要求“明确声明一颗钻石是天然的还是实验室培育的”,“如果是实验室培育的,必须注明其生产方法,以确保钻石行业的透明度和责任落实”。
反馈
这一消息在短短两天内就引起了业内的高度关注,我们随机请教了几位印度从业人士的观点,他们的反馈如下:
1)由于近两年来天然钻石的全球需求大幅度下降(尤其是亚太市场),加上近期的运营重点转移至印度市场,因此迫切需要与培育钻石“划清界限”。这份文件的出现,主要目的是针对印度消费市场进行“再教育”,并借用其行业中游的核心位置,将“天然矿产不同于人工培育”的概念进一步扩散到全球市场。
2)印度的钻石加工业感受到了天然钻石份额缺失带来的经济损失,并面临工厂停业、工人失业等现实问题,所以需要一份文件来鼓舞全行业的情绪。
3)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由于其源头不同、供应状况不同等客观原因,将继续朝向两类平行市场的方向发展。两类钻石或许将形成两套不同的标准系统,适用于各自的市场。天然钻石的目标,是继续占据珠宝行业的顶峰,而培育钻石的未来,将集中在日常佩戴和悦己消费,以及其他的应用市场。
顺便说一句,之前小米手机采用培育钻石的消息,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我们在领英上收到了不少的反馈,业内人士纷纷对此举表示认同,并认为这是培育钻石拓展应用市场的重要一步。
理解与思考
冷静地面对这个局面,中国的天然和培育钻石行业应当怎样应对呢?在和一些业内朋友进行交流的基础上,我们尝试着做了一些思考,分享如下:
一、提升消费层面的认知度,以诚实、亲和的态度,向消费者传达正向的知识,如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的源头差异、各自优势等等。
二、减少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互相攻击的行为,以和谐的方式同时推进两类产品的共荣。从下游消费的角度看,中国市场的潜能巨大,只不过天然钻石经过了数十年的培养,已然形成一定规模(虽然近几年在严重缩减);而培育钻石真正起步不过三五年而已,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发展。
三、培育钻石行业可以考虑逐步形成独有的标准化体系,如生产标准、切磨加工标准、检测标准等等,从而脱离原有的“桎梏”,更易于在消费市场的扩展和发展。这需要政府的支持、业界的团结和努力,以及对细节的极致把控。
四、解放思想,突破原有的“珠宝圈思维”,将培育钻石推向更广阔的应用市场(如日用品、工艺品等),从而优化供求关系,消化上游(几乎无法停止的)海量生产。假如两类产品始终在珠宝圈内竞争,那么(至少在短期内)红海的局面将很难得到改善,双方会持续内耗。
总之,钻石行业正处于不断变革与规范的关键阶段。印度近期的举措已然掀起波澜,而中国钻石行业若能积极借鉴并灵活应对,秉持着为消费者负责、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理念,相信无论是天然钻石还是培育钻石,都能在市场中找准定位,绽放出属于各自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