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分析师Edahn Golan在世界钻石大会上发言,针对培育钻石和天然钻石的(美国)市场占比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图源:以色列钻石公司GemConcepts Ltd.创始人Yoram Finkelstein的领英网页
如上图所示,Golan结合近期通过Tenoris发布的数据进行线性推断:在美国专业珠宝商销售的裸钻中,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的占比(按数量计)正在继续接近,并或将于今年11月前后达到“50%-50%”的历史性交叉点。
在另一个推测模型中,这个交叉点甚至可能出现在今年5月。
平心而论,Golan的样本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推测本身也带着一些主观,因此业内也出现了“要求公开数据源“的诉求,以便能更好地理解这个“50%”背后的逻辑。基于我个人之前和Golan的沟通,以及针对Tenoris数据的长期跟踪,我认为他的推测在其考量范围内是相对符合实际的,并且基本吻合过去一年半内披露的增长趋势。
培育钻石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和消费者的肯定,但同时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包括供求关系、价格变化,以及来自天然钻石行业部分从业者(及领导者)的施压。
我不想过多地描述 Martin Rapaport 在两天前的演讲中用怎样的脏词去攻击培育钻石行业的事,毕竟这只代表了他个人,而不是整个天然钻石行业的态度。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如何寻求两个行业的协同发展,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天然钻石行业有很多优点,比如市场影响效果出色、发展弹性强、大数据充分等等,这里面有很多值得培育钻石从业者学习的地方。但后者的爆发式成长让前者感到了市场占有率和相关利益的危机,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生活压力巨大、可支配收入减少的消费者会不会一边进行消费降级,一边寻找天然钻石的替代品?恐怕处于不同的利益框架下的运营者会给出不同的回答。
这很正常。
据目前得到的资料来看,天然钻石因其稀有性和供应量下降等原因,在小颗粒区段的发展是比较顺利的,不过价格分化也是近期的一个趋势。随着中国市场的复苏,0.30克拉裸钻的价格连续上涨了三个多月(详见我们每周发布的市场动态);另一方面,对美国市场依赖较大的1.00克拉以上重量的钻石价格却持续下跌。这背后的原因很多,高通胀、高利率引发的需求下降是首要的因素。
对于培育钻石行业而言,眼下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可以借机快速扩大市场份额。只不过这个行业需要(以及缺乏)的,是像天然钻石行业那样对零售商和终端客户进行大面积、有效的影响和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在某些人和事的催化下产生争论,这是很正常的(除了那些出现在公开场合的爆粗口行为)。我个人认为,随着不断拉大的批发价格差距、日趋明显的零售客群区分,两者终究能在各自的领域中形成稳定和谐的发展态势,而不会长期处于互相拉扯和抢夺的状态。毕竟长期“打架”对双方都不利,还不如坐下来好好谈谈各自的定位来得实际一些。
当尘埃落定后,我们再回首往日发生的一切时,或许会觉得当初的那些争端其实消耗了自己太多的精力。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句话,恐怕只会在某个特定的时空才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