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位有!输入模式17!准备摆正角度!”
“磨头状态良好,角度准确!”
“全体注意,开始打磨!”
1月25日凌晨,橘黄色的GMC-96型钢轨打磨车上线,京沪高铁姚村区段轨道上缓慢行驶作业,伴着刺耳的机器轰鸣声和打磨声响彻原野,车轮磨石与钢轨接触的地方溅起一串串灼目的火花,让寒夜多了一丝暖人亮光。夜幕平息了忙碌的城市,但对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工务机械段负责今晚高铁线路钢轨打磨的铁路工人来说,是又一个不眠之夜的开始。
钢轨打磨车正在作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校山 摄
“为确保高铁列车安全畅通,提升旅客乘车的舒适度,就必须及时对出现磨损的钢轨进行打磨作业,消除钢轨表面缺陷,修复轮轨廓形从而确保线路平顺性和稳定性。”
尽管天气寒冷,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公司济南工务机械段维修三车间钢轨打磨工队队长贾容磊,还是一边双腿跪在轨枕上目测高低,一边在寒风中呼唤。“打磨车注意,打磨功率不变,磨石角度调整设计为11度。”小徒弟扈迎利用对讲机通知操作手。
凌晨0时54分,调整角度后打磨车一路火花带闪电再次启动。
打磨、测量、再打磨。虽然只有2000米的作业里程,但为了达到高铁钢轨打磨验收标准,要完成整个廓形打磨,需要不停往返多次,每打磨一遍,都要针对打磨后的钢轨精度做测量判断。
打磨车在行驶过程中全封闭,运转中会产生大量热量,机舱内温度能达到三四十度,而室外又是零下十几度。一路伴着打磨火星,一路攻坚一路歌,从车上设备巡检,到车下打磨测量,扈迎利他们都要在“冰火两重天”的环境中交替作业,每晚要走将近两万步……
“对钢轨进行打磨,纵向1000毫米范围高度差控制在0.2毫米以内,毫不夸张地讲,相当于在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绣花!”去年刚刚毕业,来自东北小伙子姚文龙用手比量着,道出高铁线路钢轨打磨精准作业的难度。
姚文龙正在进行打磨作业前的设备检修作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校山 摄
打磨车作业会崩落大量火星,溅落在衣服上,一烫就是一个大洞。在这个高铁打磨团队中,窟窿眼儿就好比是“功勋章”。青年职工也只有零星的少数窟窿,像扈迎利、姚文龙他们经常被老职工调侃,“窟窿少,证明干活少啊。”
这群平均年龄仅有23岁的“新兵蛋子”心里暗暗憋着一股劲儿。
1月25日,施工队重新开拔。由于物资运输密集,重要的货运干线——兖石铁路日照至费县区段钢轨表面磨耗严重,急需打磨修复。接到命令后,“磨轨侠”们立即集结前往施工区段。
当晚的打磨作业,青年小伙子们让老师傅刮目相看。
凌晨2时35分,行驶至兖石铁路上行线里程237处时,打磨车已完成规定内的打磨任务,准备收车时,负责线下测量的杜磊通过对讲机传来信息。“还不能收车,曲线处高低误差还差1毫米,增大功率,调整角度,必须消除误差!”
一毫米几乎是肉眼不可见的程度,如何测量?钢轨打磨现场,为了这1毫米,黑里透红、五大三粗的杜磊匍匐下身体,脱下厚厚的棉手套,用指尖在刚打磨完、还在发烫的钢轨上反复触摸,瞬间手指肚上起了好几个大燎泡,只为精确感受钢轨打磨后的状态。
钢轨打磨车。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一 摄
“要想彻底消除钢轨表面细微的擦痕,‘火眼金睛’和‘铁砂掌’缺一不可,哪怕是只有0.1毫米的伤痕,也要认真对待。”杜磊说。
每晚与钢轨对话,钢轨漆黑而无言。枯燥艰苦的施工生活,看起来和这群生龙活虎的“小鲜肉”格格不入,但也经常笑话不断。
除尘是指用高压气管吹出打磨下来的铁屑和粉尘,是打磨车保养过程中最辛苦的一项工作,作业时必须穿着像“航天服”一样的连体防尘服——穿上它时只能露出两只眼睛。
“每次清理完,除了护目镜和口罩遮住的部分是干净的,汗水浸透了衣服,脸、脖子及手臂上全部是细细的黑灰。”扈迎利介绍道,“每次施工都像是在‘腾云驾雾’,但给线路清除完病害,尤其是钢轨在火光中被我们打磨地闪闪发亮之后,心里还是很自豪的,这点‘烟熏妆’比网红李佳琦更火。”
扈迎利说,每年钢轨打磨总任务量接近5000公里,分到班组就是1000公里左右,相当于济南到北京打个来回。平均每晚要打磨十几公里,每个时间节点都不能拖。从出车到达任务点、开始打磨到打磨后的清理,回到驻地时基本已经披上朝霞了。
“和普通人不一样,我们钢轨打磨人的梦想是‘闪亮’的,是如烟花般灿烂夺目的,这个梦想,要靠奋斗打磨!”
守护高铁平稳运行的“磨轨侠”们正在深夜打磨作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校山 摄
从时速35公里到时速350公里,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中国红、琉璃金到长城灰、海空蓝满足不同运用需求的系列复兴号动车组驰骋广袤大地,“中国速度”持续领跑世界、不断刷新记录的背后,这群青年打磨团队,依然坚守于星辰之下,躬耕于毫厘之间,用高质量钢轨打磨技术确保着安全舒适。
记者离开时,钢轨打磨车依旧在平稳地在线路上匀速行进,砂轮与钢轨接触的地方溅起一串串璀璨的火花,犹如一场烟花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