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项: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获奖项目: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
完成人:贾振元(大连理工大学),高航(大连理工大学),王福吉(大连理工大学),鲍永杰(大连理工大学),李兰柱(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刘建波(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克重就是一克金。在航空、航天、交通等领域,重量的减轻往往意味着性能的大幅提升和能耗的大幅降低。高性能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因其轻质、高强,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因为在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加工方面做出的贡献,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贾振元团队荣获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优势是众所众知的,然而其加工难度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碳纤维复合材料与金属等均质材料加工机理迥异,传统加工方式极易产生损伤,且随机不可控,构件的设计性能难以保证,实际性能难以准确计算,无法实现构件的高性能加工,严重制约此类材料的推广应用,限制了装备性能的提升。贾振元团队的“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科研成果实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加工基础理论的源头创新,从源头上解决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加工难题,将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加工技术推进到国际先进水平。
源头创新,实现并跑领跑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由纤维和树脂经过赋形、固化而成,细观呈多相混合态、宏观层叠、各向异性,加工中在力、热的作用下,与金属等均质材料相比,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失效行为及去除机理迥异,是典型的难加工材料。而国内外浩如烟海的研究中,又没有系统地从碳纤维复合材料构成机理上说清楚造成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损伤的缘由,更没有从工程实践中提炼出具有推广指导意义的、解决共性问题的基础理论。
“国外大公司靠大量经费与时间,耗时耗力,最后摸索出的经验是企业的核心机密,人家不会告诉你,也不会卖给你”,贾振元说,“我们要在短时间内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没有基础研究做支撑,你就超不过去。”
团队成员高航回忆:“从2005年到2009年,我们虽然也曾较好地解决了若干航空和航天企业复合材料构件加工中遇到的难题,但是加工质量提升到一定程度就受限,原因在于工程中沿用的是传统的金属等均质材料切削理论,而碳纤维复合材料为各向异性,材料特性和材料结构与金属等各向同性均质材料完全不同,易产生加工损伤,对高质加工提出了严峻挑战。”
经过反复研讨,贾振元果断提出,必须突破传统金属等均质材料切削理论体系的束缚,开辟和建立一个适应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新的理论体系,工程问题和理论问题同时去解决。
要建立理论体系,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实践上的难题倒逼贾振元团队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开疆拓土,重新打造一番新天地。
团队加大材料、力学、机械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力度,在“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重点课题、国家“04专项”研究任务等项目经费支持下,以基础理论研究为着眼点,重新搭建实践平台,开发新的实验装置,进行大量的材料分析、力学计算和机械加工实验,实现了理论与实验的充分结合。
终于,贾振元团队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切削理论和加工损伤抑制原理上取得突破:揭示出碳纤维复合材料去除机理和损伤形成机制,提出了针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的切削理论,建立了切削力和切削过程动态仿真模型,实现了切削理论的源头创新。
运用他们建立的加工理论,能在加工之前对损伤进行初步预测,通过开发工具和设计工艺进行有针对性调整,控制甚至抑制加工损伤,解决了碳纤维复合材料机械加工中损伤易发且随机不可控的难题,为加工损伤控制和构件性能可预测、可计算以及高性能制造奠定了基础,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端装备中的应用,提升高端装备性能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做科研要找对路子”,这是贾振元常说的一句话,“刻苦的人很多,关键在于找准方向,道儿走对了可能事半功倍,道儿走错了,你费大力气、绕大圈子也不一定能够成功。”
“整个研究我们用了十几年,跟别人几十年的研究相比,时间并不长,这得益于贾老师方向把得准,他分析问题敏锐,能够直指问题的症结,所以我们弯路走得少,或者不走弯路”,团队成员王福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