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2015年10月19-24日,根据两岸企业家峰会年度重点工作安排,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惠仁率团赴台湾进行了同业交流活动。在台期间,代表团在台中地区集中...
【背景】2015年10月19-24日,根据两岸企业家峰会年度重点工作安排,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惠仁率团赴台湾进行了同业交流活动。在台期间,代表团在台中地区集中考察了精密机械研究发展中心、永进机械工业公司、晟昌机电公司、庆鸿机电工业公司、台湾引兴股份有限公司和银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它们的主营业务涉及应用技术研究、加工中心、电加工机床、主轴电机、机床内外防护装置和滚动功能部件等。这6家企业在台湾该领域都是位居首位或居前三名之内的典型代表,而且类型比较全面:既有生产企业,又有科研机构;在企业中,既有主机企业,又有功能部件配套企业;在主机企业中,既有金切加工主机企业,又有电加工主机企业。
因此,这次考察活动对了解台湾机床行业的整体情况非常有帮助,也由此形成了系列考察报告与业界分享。
一、对台湾机床行业的再认识
台湾和大陆的机床行业均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60多年两岸隔绝状态下,两岸机床行业独立发展,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形态。台湾机床行业由私营特别是家族企业组成,而大陆以国有大企业为骨干,近年又新涌现和成长起外企、民企两大阵营,形成三大阵营;台湾机床企业高度集中于台中地区,而大陆机床企业比较分散;台湾机床产品80%以上销往境外,而大陆90%以上的产品在境内销售,等等。这些情况是大家所熟知的。
通过这次考察,我们对台湾机床行业又有一些新的认识。我们深切感受到,台湾机床产业的主要优势在于制造优势和市场拓展优势。制造优势主要体现在独具特色的专业化分工和精细化的企业管理,从而以效率高、成本低、品质好、性价比高而闻名;市场拓展优势主要体现在80%的产品行销到世界各地,并塑造了台湾机床良好的品牌形象。
台湾机床产业的这两种优势目前还在加大力度强化和扩大。政府部门推出《生产力4.0》,在企业中坚持不懈地推行精实管理,在不断的改善活动之中,效率提高再提高、成本降低再降低、品质提升再提升。
如以大陆机床行业为参照,我们认为台湾机床行业还在以下方面更具优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台湾机床行业的整体协作优势明显
在台湾机床行业分工精细、产业链完整、专业化强、配套成本低之外,其整体协作优势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有公共研发平台的支撑。即拥有工业技术研究院、精密机械研究发展中心两家政府支持下的具有公益性质的研究平台,两者在分工上又各有侧重,定位比较明确。如果从企业层面而言,大陆的研发能力应优于台湾,但在行业层面看台湾做得更好一些。
(2) 行业企业间的联系交流比较紧密。据了解,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每个季度都要召开1次常务理事会和1次理事会,研究有关境内外市场、行业内协调等问题。此外,台湾机床企业每年多次境外参展也多是集中组团出展。在世界各地较大的机床展上,我们都能够看到台湾展团的身影。
2、 台湾机床企业的国际营销能力突出
多数台湾企业的规模都不大,产品档次也比不上日本和德国产品,似乎并不具备国际营销的优势。但台湾机床多年来却畅销于世界各地,并创立了较好的声誉。原因在于台湾内销市场很小,机床产业一开始就定位于国际市场,否则无法生存和发展。在此定位之下,经过长期努力,国际营销能力越来越强。这其中,产品的合理定位、代理商渠道的建设、行业整体的协同效应自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大陆机床企业一般觉得难以承担国际营销的费用和风险,认为自己的产品档次不适合出口等等,即使国内市场需求一再萎缩,也迈不出国际营销的步伐。我们应该从台湾同行的做法受到有益的启示。
3、 台湾机床企业的管理更为务实高效
从我们考察的几家台湾机床企业看,他们的企业管理非常务实高效。台湾机床企业规模小、专业化强、业务链短、用人精干、效率高;企业经营者熟悉世界市场和国际营销,精通业务,擅长经营管理;企业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推行适用现代化管理方法,以盈利为目的,处处精打细算;重视企业文化,注意提高职工素质,重视针对性培训,严格考核,按劳取酬,激发员工积极性。 应该承认,过去我们对台湾机床企业的评价,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一方面对台湾产品的大量涌入耿耿于怀,另一方面认为其产品和技术水平远不及德日,都是些中小私营企业,研发能力差,不屑与之合作。通过这次考察,我们认为应该纠正过去某些不确切的认识。台湾机床行业和企业有很多我们尚不具备的优势,我们要虚心向他们学习。
二、精密机械发展研究中心的启示
台湾精密机械发展研究中心(PMC)于1993年由政府出资40%、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以机床行业基金名义出资60%成立,是非盈利的公益型组织,其定位是机床业界整体的研发中心。目前除总部外还有3个基地,共265人。该中心董事会有15名董事,其中5名来自政府,5名来自大学,5名来自行业企业。董事会的构成,充分体现了这个中心的公益性和为行业发展服务的使命。台湾很多行业都有类似的公共技术研发机构,如纺织机械发展研究中心、塑料机械发展研究中心、印刷机械发展研究中心等等。
董事会为该中心规定的任务是:“深耕技术,量产人才。”中心的业务分为科研和培训两大板块。该中心的科研项目一部分来自于政府委办(科技专项),另一部分来自于企业委托,还有一部分是自主开发。在政府、学界和业界间客观上起着桥梁的作用。中心的业务类型包括检验测试、资讯服务和开发设计。其中机床检测是该中心的传统服务项目,至今已检测15000多台各类机床。近年来,五轴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和自动生产线的研发项目逐渐增多。我们在现场看到切削震动、主轴动态特性等基础性试验项目,也看到了该中心和企业合作开发的五轴加工中心等。该中心还承担着行业标准制订、产品质量检测方面的第三方角色。
台湾机床业一直处于人才缺乏状态,各家企业门口长年悬挂着招人的牌子,因此该中心有“量产人才”的使命。该中心培训业务主要涉及工程师和工人两类:工程师培训主要针对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培训分为机械、电控、品管和组装4类。技术工人培训有刮研等关键通用技术工种的课程。考察过程中,该中心为我们播放了刮研培训班的短片,说明如何通过科学化的培训,使工人用1周时间就能达到师傅带徒弟方式1年后才能达到的技能水平。 从考察了解到的情况看,这个中心的职能作用与转制前的北京机床研究所大体相当。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台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直坚持兴办各个产业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承担一些企业难以完成或即使能够完成也效率欠佳的功能,而我们在市场化改革中把原有这样的平台改掉了。目前,对这一环节的缺失给行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业界正在形成共识。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创新机制弥补短板,应该深刻反思和果断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