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今的砂轮新村邓小平同志曾视察合肥砂轮厂■口述者简介:吴宗智,1930年出生于合肥,曾任安徽省工业厅计划科科长,1954年参与创建合肥砂轮厂,并在合肥砂轮厂工作近二十年
■口述者简介:吴宗智,1930年出生于合肥,曾任安徽省工业厅计划科科长,1954年参与创建合肥砂轮厂,并在合肥砂轮厂工作近二十年。
胡明伟,1935年出生于合肥,曾任合肥砂轮厂检查科科长、科三支部书记。
在东一环和和平路的交口,和平小学的西边,坐落着一个比较破旧的小区,同周边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的反差。小区门口的牌子上“砂轮新村”几个金色大字闪闪发亮,夺人眼球,从旁边经过的人总愿意往里张望两眼。或许他们弄不明白“砂轮”究竟指的是什么?又为何叫“砂轮新村”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六十年代名噪一时的“合肥砂轮厂”了。
一、 从仅有15平米的办公室到千人规模的大厂
1954年,我们厂的第一间房子,实际上就在原合肥模型厂的一间15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里。办公室只有10多个人在筹备着建厂,当时叫陶瓷厂筹备处。后来人多了才改成“砂轮厂筹备处”。一开始我们厂是“三无”:没有厂房, 没有技术人员,没有工人。于是,有关部门从芜湖陶瓷厂调了一批老工人来帮助建厂。这三四位工人来了以后,我们建了一个很小的窑。他们开始制造一些砂轮给我们看看,可他们的技术也不过关,造出来都是一些十分粗糙的瑕疵品。
1956年下半年的时候,我们和厂里的两位同事去沈阳的441厂(后改名第一砂轮厂)学习生产技术,这个厂在当时是保密的,是原来日本人留下来工厂,能生产质量较高的砂轮。我们三个人,一个人负责学习烧窑,一人学习砂轮加工,还有一人负责学习质量检验。后来,我们回到合肥砂轮厂,按照441厂的标准去检验当时厂里生产的砂轮,大部分产品质量都不过关。
1956年,合肥砂轮厂正式成立,高正均担任厂长,徐锡宁任副厂长。你可别小看了我们厂,这可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中国人自己建建的砂轮厂,“火炬”牌被定为合肥砂轮厂的商标,仅仅两年后的1958年,我们合肥砂轮厂的职工人数就超过了千人。
二、领导人来肥必先视察砂轮厂
砂轮,又称磨具,是工业生产中提高机械光洁度的重要工具。砂轮是在磨料中加入结合剂,经压坯、干燥和焙烧而制成的多孔体。砂轮的性质主要由磨料、粒度、结合剂、硬度、组织、形状和尺寸等因素决定。比如说,柴油机的气缸,很光滑、很密的,否则它就会漏油。这个时候就需要用砂轮去打磨它,里面的缸需要打磨,气缸的外表面也需要打磨。
我们厂生产的“火炬”牌砂轮用的金刚砂,粒度、硬度、强度都有着严格的限制,在砂轮的外贴商标上都有明确的标注,我们会根据客户的要求去生产相应规格的砂轮。我们厂生产的砂轮废品率不得超过5%,这在当时也是十分领先的水准。
砂轮的生产是十分复杂的过程,磨料加入结合剂,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料,用模具成型,再放入烘房干燥,继而装窑烧成,之后再进行机械加工打磨好,最后经过检验才能出厂。1963年,我和当时的两位厂长一起参加了全国磨具质量评比会,当时参赛的砂轮厂全国仅有10来家企业,这也标志着当时我们厂的技术水平在全国遥遥领先。
我们厂主要生产氧化铝砂轮、碳化锡砂轮这两种材质的砂轮。整个华东地区,尤其是上海市的一些大型工厂,基本上都是使用我们的砂轮。例如,上海柴油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机床厂……都是在用我们的“火炬牌”砂轮。当时,我因为是厂里的技术骨干,经常坐飞机去全国各地为一些工厂做产品维护,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1958年“大跃进”时期,为支援钢铁工业,我们厂开始大量生产耐火砖。当时工人都忙不过来,我们在合肥大量招工。这时候,上海下乡的很多知青也慕名而来,厂里进了许多上海人。上海人工作很细心也很认真,大部分被安排在化验室、技术科。1960—1963年,我们生产的双面油石(俗称磨刀石),经由上海外贸公司全部出口到俄罗斯等国,创造了大量经济效益。这一时期,砂轮厂迅速扩大规模,千人大厂就是在这时候出现的。
因为我们厂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机电部第一家定点生产磨料磨具国有中型企业所以在当时可是高山敲鼓——名声在外。1958年,就有32个国家的大使来到我们厂参观。同一年,国家领导人朱德曾到该厂视察过。后来邓小平、陈毅、叶剑英、彭真、杨尚昆、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视察过我们厂。可以说,砂轮厂当时就是合肥的一个对外窗口,但凡中央来领导人,一定会去我们厂。这使得我们厂名噪一时,在合肥几乎无人不晓。
三、免费的“三联校”
当时,我们厂职工的文艺生活也非常丰富。最经常的活动就是参加舞会。我们厂的男员工比较多,而隔壁纺织厂的女员工多,我们经常会举办舞会邀请纺织厂的女员工来玩,有时候跳舞跳到半夜大家才回家。每个星期,隔壁纺织厂也会举办舞会,然后赠送舞票,邀请我们去玩。通常是在工厂开会的大礼堂里,撤去桌椅,再撒上一点滑石粉,就变成了我们的舞厅。
每年厂里职工最期待的要数市里组织的职工文艺会演。歌唱表演、舞台剧、诗朗诵、小合唱、舞蹈……各种节目异彩纷呈,很多厂的职工都聚集在一起,热闹又欢庆。
我们厂里还设有医务室和食堂。生病了去医务室开药看病都是不收费的,如果需要去大医院看,让医务室的医生开上条子,回来以后厂里也会给报销。食堂需要买饭菜票,也都是几毛几分的,十分便宜,如果不愿意吃大锅菜,也可以单独给炒菜。所以,当时我们的四级工一个月工资48元,五级工才56元,但保障一家人的生活都完全没有问题。
当时在厂里,我们还有一个非常感兴趣的事——周末去“三联校”当老师,为学生们教授小学五年级的课程。五六十年代刚解放不久,不少工人的文化程度还不高,“三联校”就是周边几个厂联合起来办的一个学校,职工可以根据自身的文化程度选择相应的课程学习。去三联校上课完全是免费的,学生上课不用交钱,老师教课也不收费,一切全凭个人兴趣。周末去三联校给职工们授课,也因此成了我当时最大的兴趣爱好。
四、退出历史舞台
1996年以后,由于各方面原因,我们厂的生产效益开始下滑,厂内优秀技术工人一批批出走,后期几乎是停产的状态。2011年,我们厂原址也被一幢幢信宅高楼 所代替了。从此,名噪一时的合肥砂轮厂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唯有上世纪90年代初为合肥砂轮厂员工建造的职工宿舍——“砂轮新村”依旧矗立在当年的位置,熠熠生辉,提醒着“合肥砂轮厂”往日的繁华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