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超硬材料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

“工匠精神”才能救中国制造业

关键词 工匠精神 , 中国制造业|2015-08-13 09:04:03|来源 新浪网
摘要 在定制化时代,中国的制造业首先要保证的就是自身的工匠精神。工匠不是流水线上的机械重复人群,而是具有精工制造精神的劳动者。精工制造代表着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更高制造水准,闻名世界的瑞士手...
  在定制化时代,中国的制造业首先要保证的就是自身的工匠精神。工匠不是流水线上的机械重复人群,而是具有精工制造精神的劳动者。精工制造代表着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更高制造水准,闻名世界的瑞士手表在每个零件和每道工序上用心打磨,才畅销全球。

  最新公布的中国制造业PMI的初值仅为48.2,突破了15个月以来的最低值。这项用来衡量中国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现状的数据在PMI50是一个临界点,而再创历史新低的数据表明我国制造业正在面临空心化,产业危机问题严重。事实上,早在2014年中国制造业就已经显现危机:倒闭潮从珠三角向长三角地不断蔓延,大量制造企业纷纷倒闭,中国的制造业形势严峻。

  内外市场萎缩,制造业市场饱和
  由于中低端制造业的进入门槛低、参与程度广泛,三十多年来,中国制造企业层出不穷;每年制造产生的产品由满足内需到对外出口,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已经有200多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随着每年工业产值的不断上涨,制造业产能和产量已经明显过剩,供给也早已远超预期的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中国消费结构却在不断升级,消费习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简单的功能性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本土消费者的需求;个性化、科技感强的创新性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年轻一代的“新消费者”们将视线更多的锁定在像苹果手机那样的“智慧型和时尚型”产品上,低端大众化的制造产品不断被驱逐出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从功能型、品牌化向体验式和参与感转变,但是多数的中国制造企业却完全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外需萎缩、内需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的市场早已饱和,随之而来的是制造业空心化的不断加剧。

  成本——收益杠杆失衡 成本优势渐失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依靠廉价的生产成本在短时间内实现迅速扩张市场的目标,并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中国生产成本的快速上升,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领域的竞争优势正在丧失。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日前公布的《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已经接近美国,生产成本的差距缩小到5%的范围之内。这其中除却汇率变动的影响之外,主要来自于劳动成本和能源成本的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劳动成本平均比美国要低22%,2008年,生产成本优势下降到只剩下5.5%。中国制造的成本正在逼近美国。时至今日,中国工人工资年均与十年前相比上涨了12%,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差距逐步缩小。除此之外,中国近十年地价飞涨,制造业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价格也是一路飙升,各种叠加因素让中国制造的产品运往各地的成本大幅提高,中国制造的优势已然不在。

  品牌溢价失效
  从上世纪90年代发展而来的制造业,在借助成本优势和广阔市场赚得第一桶金之后,也曾效仿欧美制造企业,试图摆脱产品同质化的发展瓶颈,用消费者的品质和情感诉求重塑品牌,实现品牌的再次溢价。

  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制造业都在中低端市场中徘徊,无论是格力、海尔,还是中国数以万计贴标产品,中国的制造业始终未能实现向高端领域的突破。中国制造业所欠缺的工匠精神,让中国的制造业深受廉价低质形象的困扰。贴有“中国制造”标签的产品很难从需求和动机培育、价值和角色塑造、习惯和归属感塑造等三方面对品牌溢价形成拉力。

  细数中国的制造产业,没有哪家企业能够像可口可乐那样敢夸下海口:“哪怕一夜之间全世界的工厂都在大火中化为灰烬;但只要可口可乐这个品牌存在,很快就能东山再起”。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的更是凤毛麟角。

  中国的制造企业多数都是依靠“薄利多销”来创造利益价值,品牌难以形成企业的一种可变现资产,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面前难逃厄运。

  腹背受敌的中国制造业——中低端制造业中心转移
  通过政策补贴和低成本投入的优势,中国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制造业迁移的主场;但是随着中国国内经济改革的深化,这些低成本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国外乃至本土的制造厂家陆续将企业迁徙到下一个制造业中心——东南亚。

  近年来,东南亚国家加快贸易自由化进程,鼓励、支持制造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东南亚国家在生产要素价格和环境负荷能力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优势,而这些廉价的生产成本正是吸引外资投资建厂的所在。

  东南亚国家凭借政策和当下的低成本生产要素的优势,参与到世界制造产业的生产当中,严重削弱中国制造业的市场当中的竞争优势,撼动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

  欧美国家高端制造倒逼中国制造业变革
  除此之外,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国家倡导的“再工业化”也为中国的制造产业带来新的挑战,制造产业高端化成为大势所趋。

  美国的制造业“回流”就充分论证了这一点。制造业回流不单单是指将传统的制造产业迁回国内,而是战略性制造产业的主导权的控制。美国长期以来,以创新、科技和品牌元素所积累的制造产业正在向新的领域迈进,高端智能化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向。

  中国作为“代工生产”的制造大国,尽管实现了制造业年产值2万亿美元的突破,在规模和产值上一路领先,但是在真正的竞争力上却始终不及美、德、日等制造大国,随着这些国家向高端制造业领域的迈进,中国现有制造产业的升级换代也将受到狙击。

  现如今的中国制造业,一方面难以应对来自低生产成本国家的竞争挑战,造成中低端制造产业的外流,另一方面,在高端制造领域难以与欧美国家相匹敌。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道路愈发艰难。

  中国制造业的真正出路——中国制造的“工匠精神”
  工业革命时代下的制造产业千篇一律,过多的削弱了消费者个性需求,随着消费者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国正在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进入到了精益求精的定制化时代。

  在定制化时代,中国的制造业首先要保证的就是自身的工匠精神。工匠不是流水线上的机械重复人群,而是具有精工制造精神的劳动者。世界上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都是因为拥有工匠精神,不断生产精益求精的产品而得以长存。精工制造代表着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更高制造水准,闻名世界的瑞士手表在每一个零件和每一道工序上用心打磨,追求完美,才能够名满天下,畅销全球。

  中国的制造产业只有经过精工制造,拥有了切合实际的工匠精神才能够将我国独有的文化内涵和品质融入到产品当中,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口碑,摆脱粗制滥造的形象,用品质获得今后品牌的高溢价能力。

  定制化时代的到来
  另外,在消费时代变革的关键时期,制造企业要牢牢把握市场上的消费主流。新一代的消费者们从出生之日起就已经陷入到了定制化的生活当中,对自由和个性生活的追求使他们越来越多的享有特权,消费的个性特色和多元化迫使现在的制造企业不得不在生产方式上做出新的调整,为消费者们让步。

  制造企业完全可以将消费者的这种定制化需求纳入到企业生产当中。以往制造企业忽视市场个性化需求,埋头苦干,产品进入市场之后,靠终端的推广带动销售业绩,一旦市场评估错误就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但是在定制化时代,制造企业完全可以将市场销量的选择权放到消费者手中,根据他们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加工生产,“有理有据”的进行产量预估,而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此形成的生产方式将会减轻制造企业的资产负重,也能有效的规避变幻莫测的市场风险。

  小众品牌成精
  制造企业在走向定制化的生产经营模式的同时,就必须明白一点,他们的细分市场正在变小,目标市场的也绝不会是大范围的人群,小众化品牌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年青一代消费者所追捧。

  社群经济的崛起成为制造业的又一次转型机会,这些具有相同爱好、有着共同情感需求的消费者们更愿意光顾小型实体店,购买符合自己调性的小众产品。移动互联网的普遍应用,让千里之外的制造厂家能够接触到消费大众,从中筛选出具有相似特征的社群消费者,开发个性产品,运营小众品牌。用小众品牌打入消费者市场既保证了制造厂家客户的稳定性,又制止了制造厂家价格战的竞争模式,让我国的制造产品拥有更多的溢价主动权。(本文作者介绍:中国品牌第一人、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华盛智业•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超硬材料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超硬材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超硬材料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柘城惠丰钻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联合精密材料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