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中原工学院用科技创新引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走出科技强校、科技育人的良性发展路径。学校党委书记崔世忠谈到:中原工学院要抓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机遇,紧紧围绕学校学科和科研优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服务传统产业升级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以协同创新提升学校科技实力
学科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条件与关键所在。中原工学院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不断强化学科内涵建设,优化学科布局,突出学科特色,夯实学科平台。学校逐步形成了以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为龙头,以“超硬材料制品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精密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可再生能源热泵空调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分布式能源接入与微电网智能控制系统协同创新中心”、“大数据资源管理与系统安全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临空经济与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为骨干的学科科研创新体系。这些平台团队有力支撑了学校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2011年中原工学院“超硬材料制品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团队联合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申报的“触媒法合成高品级金刚石关键设备与成套工艺技术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团队成员任家智教授等研发的高效节能成套精梳设备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彰显了中原工学院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的实力。
大学科技园创新人才的孵化器
在中原工学院西大门107国道旁,中原工学院大学科技园区一排大字映入眼帘,一座标准厂房、两座科技孵化大楼矗立园区,这是学校在一个新的五年规划实施过程中,为深入实施科技强校战略,实现产学研用结合,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如今,中原工学院科技园区已正式获批组建河南省首批省级大学科技园。
目前,“新一代高效节能成套精梳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多回转阀门智能电动执行机构的研发与产业化”等23个项目陆续入园。还将继续建设若干个以本校科技成果为技术支撑,运作规范、运营良好、收益显著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在吸收高水平产业项目的同时。学校在大学科技园区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共有1800平方米的场地。该校党委副书记刘志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入园现场推进会上介绍: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任务已经确定,下一步关键是抓好贯彻落实。中原工学院依托大学科技园区的智力、技术优势,将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学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相结合,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目前已初见成效,在校大学生创办的郑州曼柔纺织品有限公司,郑州青沐服饰有限公司、河南省易新市场研究有限公司等18家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入驻中心,在学生掀起不小的反响。
郑州曼柔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该校纺织学院在校学生轻化111班王帅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大学生创新创业恰逢时机,国家与政府大力倡导,学校全力支持,老师全方位辅导,我们的项目就是依托我们老师郑瑾博士的科研成果而来,该项目获得了2014年河南省“创青春”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企业获得了河南省科技厅颁发的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还获得科技厅5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的支持。看着他踌躇满志的神情和富有激情的言表,从中看到的是河南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美好未来。
中原工学院院长俞海洛告诉记者,科技创新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是高校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实现人才培养使命的坦途。
中原工学院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丰硕成果。在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上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是连续获此殊荣的3所全国高校之一。2014年在全国大学生网络攻防大赛中该校学生获得一等奖,是河南唯一获奖单位。2010年以来,该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德国红点工业设计概念奖、服装设计大赛等国家级学科赛事中,共获国家级奖项230项,其中,国家一等奖37项,二等奖91项,三等奖102项;获省级奖项659项。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中原工学院将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整合学校学术人力资源,组建学校公共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教师、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条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