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基础制造技术智能化的挑战1.基础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产业特点:工艺越来越复杂,材料强度越来越高;中国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主要差距:质量稳定性差、材料浪...
智能化是制造业升级换代的重要标志2009年中国科学院发布2050年科学发展路线图:“基于泛在信息的智能制造系统”
201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发布《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智能制造
2012年中国工程院开展战略新兴产业规划研究,智能制造装备列为十八个重点战略产业之一。
2013年中国工程院承担国务院的制造强国咨询研究报告,把智能化作为制造强国的主战略。
一、 基础制造技术智能化的挑战
1. 基础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
产业特点:工艺越来越复杂,材料强度越来越高;中国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
主要差距:质量稳定性差、材料浪费大、能耗大、污染严重等。
基础制造迫切需求技术跃升:许多工艺依然依靠经验,耗能耗材现象严重。铸造方面:铸件能耗是发达国家同类工艺的1.5~2倍;每吨铸件污染排放总量是发达国家的3~5倍;航空航天发动机单晶叶片合格率<30%,国外可达80%,技术落后国际先进水平1~1.5代;锻压方面:大锻件材料利用率30%~55%,韩国60%~65%,日本高达70%~75%;锻压自动线:美国5085条,日本9000条,德国6130条,我国300条;焊接方面:自动化焊接设备比例为45~50%,美国为80%以上,日本已达到90%;热处理方面:高效、优质、节能、环保的可控气氛炉和真空炉等热处理设备总数的比例低于20%;先进工业国家超过80%。
发展目标:通过数字化与智能化,零件制造精度大幅提高;到2020年,在能源消耗、材料利用率方面达到与发达国家持平水平。
2、基础制造智能化的技术挑战
结构大型化:导致工作空间内工艺参数变差加大;
工艺复合化:导致多能场制造工艺参数相互耦合,变强度热冲压硼钢成形(加热、涂层、控制冷却、模内冲压淬火);
装备柔性化:导致制造过程的系统协调控制困难,多点拉伸成形机、单点增量成形机;
材料高强化:QP钢、DP钢>1000Mpa,轧制不等厚板或拼焊板导致非均匀厚度,材料成形规律复杂;
结构复杂化:结构功能增强,形状复杂,大幅度增加加工难度;
形性一体化:高端制备制造要求构件形状与性能的综合控制,提高了工艺设计难度。
3、智能基础制造技术的内涵
将传感器及智能决策软件与装备集成,实现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使工艺能适应制造环境变化。其中传感检测要达到装备运行监控、制造质量检测;工艺设计要达到:工艺智能创成、工艺实时规划;控制执行要达到:装备自动控制、装备柔性操作。
二、 对基础制造智能化的认识
智能制造的定义:智能制造是研究制造活动中的信息感知与分析,知识表达与学习,智能决策与执行的综合技术。主要包括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服务等三个方面,其目标是提高制造效率和质量,降低制造成本。智能制造是德国工业4.0的主要内容。
基础制造智能化技术的研究重点:基础制造工艺过程复杂,不可控环节多,工艺设计依赖经验积累,需要研究可进化的工艺知识库模型,实现合理的推理和决策;基础制造工作条件恶劣,工艺过程中形状、性能参数缺乏实时检测手段,在线信息采集特别困难,需要研究专门的传感设备(耐高温)。
基础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布局:制造过程的传感检测:关键的控性信息缺乏实时、在位测量手段;工艺规划与决策:时变过程缺乏在线的实时工艺规划能力;自适应控制执行:形状精度、物理性能的闭环调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