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近日在京宣布,正式推出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并从10月起按周公开发布。由往日的“三缄其口”,到如今的积极推出,无疑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但是,这个“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似乎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能否得到国际上的认可,三大铁矿石巨头是否买账,“中国版价格指数”能走多远,着实让人担忧。
去年伊始,在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三大矿山的强势推行下,现货市场为基准的季度定价机制取代延续40年的长协体系。新机制规定,每一季度的铁矿石价格将按照上季度市场的现货指数均价来确定。由此,反映铁矿石价格趋势的指数由背后走向前台。目前,国际铁矿石现货指数有环球钢讯的TSI指数、金属导报的MBIO指数和普氏能源资讯的普氏指数,三大矿山均选用普氏指数。而这一指数也被铁矿石进口商称之为“最贵指数”,成为三大矿山的代言指数。可以说,三大矿山不仅推动了铁矿石定价模式的变化,更将铁矿石指数演变成为一个推动铁矿石价格上涨的“合法”工具。一年半来,在这一工具的“庇护”下,铁矿石价格呈现出“涨易跌难”的怪圈。
铁矿石无休止的涨价到底合不合理?中国钢协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粗钢铁产量虽高达3.5亿吨,但是每吨钢的平均利润率仅3.14%,比一年期存款利率3.25%还要低,连银行的资金利息都承受不起。而上半年铁矿石的进口均价为160.7美元,比去年上升42.5%,仅此一项我国钢铁产业的成本就比去年增加1000亿元。从一个侧面来说,虽然普氏资源价格指数被广泛使用,但是该指数并没有真实反映市场供需状况。中国的确需要编制自己的价格指数,能维护自己的权利。中国版“铁矿石价格指数”,已被国内很多业内人士赋予“争夺价格话语权”和“打破铁矿石指数泡沫”的重要使命。
然而,笔者对此并不乐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打破铁矿石定价权的垄断,绝不能寄托在一个指数之上。而且,这一指数似乎有点“后知后觉”。早在定价机制改变前,国际上一些机构早已先行一步,“中国版”这一后起、非主流指数面对已经被认可的主流指数,要想赢得话语权难度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中国版“铁矿石价格指数”从其“出生”就可能被打上“不合规”的烙印。从三大铁矿石价格指数来看,成立方均为第三方机构,与矿山和钢铁企业无关。尽管中钢协一直强调自己客观的立场,但是,中钢协曾一度代表中国钢铁企业与世界矿业巨头进行铁矿石价格谈判,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钢铁企业的领队,由此机构参与制定铁矿石价格指数,势必遭遇价格确定另一方——世界矿业巨头的质疑。因此,中国铁矿石价格要取得矿业巨头的承认,真可谓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