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7月建设中俄科技园的一份意向性协议,到2010年12月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从2006年组建中俄菌类资源保育和开发联合实验室,到2011年即将组建的中俄超硬材料工程中心……一路走来,长春中俄科技园成果斐然。
日前,记者在长春中俄科技园采访时获悉,经过多年探索,这里已初步形成了以“科技园+企业+科学家”为基本结构,企业投入资金、俄方投入技术、科技园负责组织协调的科技成果国际交流和产业化发展模式。
长春中俄科技园是由省政府和中科院合作,联合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俄罗斯联邦新西伯利亚州政府及乌克兰、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以中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的国际化技术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
“中俄科技园的主要任务就是引进智力和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整合资源,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完善升级和科技创新服务。”长春中俄科技园总经理李长华说,组建科技园,就是要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探索在经济不发达、民营资本投入不够的条件下,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光电子与激光、新型功能材料与能源材料、现代农业与生物等领域的先进科学技术。
“中俄科技园要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就要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尊重市场规律。”为此,长春中俄科技园根据项目类别,成立了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扶持配套的项目产业化公司。同时,通过中外项目合作,跟踪企业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项目源,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滚动发展。
截至2010年12月,中俄科技园已经签订中俄科技合作协议30余项,组织中俄等国科学家、企业家互访35批次,并共建了多个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截至今年3月,中俄科技园已孵化高新技术企业45家,孵化项目35项。
为提高服务的附加值,在已有中俄科技园A区和B区的基础上,目前,中俄科技园正在长春高新区南区规划建设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C区;在北区规划建设占地60万平方米的园区,目前已有11万平方米正在施工。
“预计到2015年,我们将再启动30至50个研发项目,实现20至25项成果的产业化,推出1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向市场的研究成果,共建5个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1个工程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中俄技术联合研究院。”李长华信心满满地说,届时,中俄科技园的年工业生产总值将达到50亿元人民币,年进出口额达10亿元人民币,年实现利税4亿至6亿元人民币,并能提供3000个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