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超硬材料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

亚洲机床市场出口强劲 迎来发展高峰期

关键词 亚洲机床市场出口|2011-04-02 09:17:43|来源 中国超硬材料网
摘要 台湾工具机发展基金会执行长王正青认为,全球机床生产基地可以分为欧盟、亚洲、美洲三大地区。欧盟系以欧洲机床协会为最具代表性的组织,按照该组织2007年产销统计,欧盟产值占全球产值43...

  台湾工具机发展基金会执行长王正青认为,全球机床生产基地可以分为欧盟、亚洲、美洲三大地区。欧盟系以欧洲机床协会为最具代表性的组织,按照该组织2007年产销统计,欧盟产值占全球产值43%。亚洲机床产值居世界首位,占全球48%,主要生产国包括日本、中国、韩国。美洲主要指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合计占全球总产值的9%。另外,东欧也有机床产业,但在东欧瓦解后机床产值很低,即使加上其他地区的机床产值,也仅占全球总产值的1%。三大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三大主力消费市场。目前欧洲仍是全球主要消费市场,2007年其消费额达到230亿美元,占全球消费额34%,主要原因是欧洲各国互相采购的比率很高,换言之,欧盟成员在其内部的采购已经产生区域性的互补效果。亚洲和大洋洲的消费额已经跃居第一位,2007年消费额达到330亿美元,占全球消费额49%左右。这反映亚洲机床贸易非常频繁,其原因是亚洲各国机床发展水平不均衡。美洲则位居消费第三大市场,2007年消费额达到108亿美元,占全球消费额16%。究其原因是美国和加拿大属于工业化先进国家,而中南美洲多是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故其需求仍以北美为主,再加上美洲产值有限,需要大量进口欧洲与亚洲的机床,所以,美洲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
  
  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常务秘书长罗百辉表示,全球机床产销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主要分布在西欧、东亚和北美等地区。全球机床产值2007年达到710亿美元左右,进出口值方面,2007年出口值为390亿美元,进口值为360亿美元。前十大生产总额为630亿美元,占全球总产销89%;前十大出口国出口总额为337亿美元,占全球总出口额86%;前十大进口国总进口值为263亿美元,占全球总出口额73%;前十大消费国总消费额为547亿美元,占全球总消费额82%。
  
  全球金属加工机床制造业总体已走出衰退,2010年世界28个主要机床生产国家和地区产值达663亿美元,比2009年的547亿美元增长了21%。在世界机床产业的复苏过程中,中国起着主导作用。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常务秘书长罗百辉介绍,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最大机床消费国和进口国,从2009年起,又成为世界第一大生产国。2010年中国机床产值209亿美元,同比增长35%,占世界28个主要机床生产国家和地区总产值663亿美元的31%。
  
  中国:全球消费第一位
  
  中国机床厂早期均属于国营企业,规模太大,排在前十位的企业都有万人以上的员工,但与生产相关的人员仅占六成,包袱沉重,生产效率不易上升,主要以内需为主的增长方式,出口比率较低,仅占生产总值的15%~20%。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常务秘书长罗百辉介绍,中国机床经历了早期的德国模式,之后与东欧集团关系密切,产品设计大多带有东欧风格,结构设计偏向重型耐压。近年来,国内机床设计逐步学习日本、美国的设计理念,并且以汽车、模具、电子等产业为主要客户对象。另外,采用技术合作或者引进外资的方式吸引日本、台湾企业到大陆办厂,自1999年下半年开始,行业情况逐步好转,2000年以后,国内机床企业大力改革,裁汰冗员,部分企业精简了六成以上的人员。而新近崛起的民营企业则非常精简,往往只有数百人,产值则逐年上升。近五年来进步很大,同时,由于内需旺盛,中国机床进口和消费均居于全球第一位。
  
  近年来,国防、航空、高铁、汽车和模具等重要装备制造行业的需求量大幅的增长,从而带动了机床行业的大幅增长,过去5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7.39%,过去10年年均复合增长29.94%,过去15年复合增长22.10%。在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带动下,我国设备工具购置投资增长率在未来5~10年内将持续维持20%左右的水平,机床行业的需求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由于生产和进口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中国的机床消费继续扩大,达到了284.8亿美元,连续9年保持世界最大机床消费国。以金额计算,全球每消费十台机床就有近五台在中国。列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别是德国50亿美元,美国27亿美元。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常务秘书长罗百辉表示,在需求的拉动下,我国数控机床产量保持高速增长,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设备类的上市公司的高成长有望延续。2010年,中国数控金属切削机床增长突出,产量同比增长66.71%,增速比上年提高67.17个百分点。在过去10年里,我国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31.93%。2010年的增长数据意味着数控金属切削机床的发展已经步入新阶段。
  
  2010年数控机床消费超过60亿美元,台数超过10万台,表明了数控机床已成为机床消费的主流,我国未来数控机床市场巨大。
  
  出口方面,除了少量高档和大重型机床可能继续有所突破,进入国际市场外;中低档数控机床,适合用户需求的优质普通机床,以及金属切削工具和磨具、锻压和冲压工具、机床零附件等,仍将会受到国际市场和用户的青睐。中国机床出口增长了31%,达到18.5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中国机床出口仅占产值的9%,远低于世界其他主要机床生产国和地区。一个原因是企业国内订单饱满,另一原因可能是中国在开拓国际机床市场的力度和渠道还不够。
  
  进口方面,2002~2005年期间,在中国机床消费中,进口机床占62%。2006~2010年期间,中国国内机床企业和一些外资机床企业逐步扩大市场份额,2010年进口机床在消费中占比为33%。预计大重型机床和价格贵的机床进口额的比重可能会继续有所下降,国内企业研制开发高档机床、大重型机床所需的关键零部件进口会增加。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常务秘书长罗百辉指出,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一个分类,机床行业尤其是数控机床发展将得到下游需求的有力支撑。根据“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规划,到2020年,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造所需要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80%左右将立足国内,未来我国机床行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中国机床工具行业进出口将继续持续增长,进出口产品结构会有所改善,并带动欧洲机床产业复苏。
  
  除了已经启动的重大专项对高档数控机床生产提出明确目标以外,高档数控机床也被纳入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工程范围内。记者了解到,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智能装备制造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其中特别提到了高档数控机床。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晶明日前表示,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下游产业的航空、航天、船舶、电力、能源、汽车、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国防军工等领域在“十二五”期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都将进行大范围和深层次的结构调整,这将给机床工具行业带来巨大商机。在这种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李晶明预测,市场对高档数控机床需求将不断上升,对中低档机床工具产品的需求则将不断下降。
  
  另外,进口替代因素也将有力驱动高档数控机床需求。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全年进口机床工具157.2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金属加工机床(主要是中高档机床)94.2亿元,同比增长59.8%,远高于国产金属加工机床35.1%的增速。这组数据对比充分说明,国内对机床产品的需求十分旺盛,国产机床企业有望从中获得替代进口的机会。
  
  日本:主攻IT模具产业
  
  据统计,2007年日本机床总产值达144亿美元,占当年全球总产值的20.3%。出口方面排名全球第二,达76亿美元,占全球出口总额19.4%。日本很少进口机床,2007年进口值为7.8亿美元,仅占全球进口总额的2.2%。2007年日本机床消费额为76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二位,占全球总消费11.4%,而在人年均消费金额方面排名全球第八位,平均每人年消费60美元。
  
  日本近十年来均位居全球机床生产排名前位,其占全球产值比率达到20%左右。在过去两年,世界机床生产呈拉锯式增长。2009年全球28个主要机床生产国家和地区机床产值下跌了32%。由于主要机床生产国家和地区经济正在复苏,2010年机床交货值达到了663亿美元,与2009年547亿美元相比,增长了21%。有些国家起伏幅度相当大,如日本,2009年下滑很严重,但2010年反弹高达69%,重新夺回金属加工机床产值全球第二的位置。日本以通用机床起家,在机件加工为主攻对象,用户主要来自汽车行业,并涵盖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高科技领域。近年来,日本机床开始主攻模具和IT等产业。
  
  德国:价格昂贵交货期长
  
  德国在东西德合并后,全球机床产业所占比率一时大增,但由于整体条件限制,仍未能超越日本。2007年,德国机床产值达127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二位,约占全球产值17.9%,出口方面排名全球第一位,出口值为91亿美元,约占全球总出口额23.4%,德国机床进口排名全球第三,进口值为37美元,约占10.3%。德国在2009年受到的金融危机冲击不如日本严重,但产值继续下滑10%。2010年德国的订单也有所回升,但主要还是专用机床和大型高档成套设备等交货期较长,可能拖到2011年才交货的产品。由于配套件供应问题以及劳动力紧缺,德国机床产值同比还降低了10%。预计德国的反弹会相对滞后一些。德国机床以专机为主,其特点是量少,但价值与精密度却很高,是全球高级客户和能出得起钱的大公司最期望购买的产品。
  
  由于品质高又是量身定做,所以德国机床价格昂贵、交货期长,而且对操作员的要求苛刻,一般客户不可能采用德国机床。目前,德国厂商也在考虑以量产的方式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竞争,并启用东欧的卫星工厂,以期达到降低成本与外货竞争的目的。
  
  意大利:亚太影响力不足
  
  意大利机床产业长期以来在欧洲排名仅次于德国。2007年意大利机床行业产值72亿美元,约占全球总产值10.2%左右。2007年其出口值达42亿美元,约占全球总出口值10.7%;同年其进口值约在20亿美元,占全球机床总进口值5.5%。意大利机床主要销往欧洲及南美洲,目前在积极向东欧市场拓展,而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则明显不足,销量有下滑的趋势。
  
  意大利机床产品的市场定位略低于德国、瑞士,以中端产品为主。在机种上以专用机床和特种机床为特色,主要市场中以本国的汽车产业最具代表性,其他的包括机加工和磨具加工机床。而对于近年来需求猛增的IT产业,意大利机床明显受到亚洲机床的挑战,再加上欧洲本身IT产业能量不足,也使得意大利机床进入该行业不如北美和亚洲的制造商便利。
  
  据意大利机床、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制造商协会的初步统计,2010年意大利该行业总产值约为42.3亿欧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3.3%。2010年意大利制造商在国内的销售额为16.25亿欧元,同比增长3.8%,同期出口额为26.05亿欧元,同比仅增长3.1%。2010年1-9月的数据统计显示,意大利出口至中国的机床产品总值超过2.7亿欧元,超越德国成为意大利机床行业第一大出口市场,美国市场排名第三。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机床对传统的出口市场,如德国、美国和法国的销售额都有所下滑,但对印度(同比增长83.8%)、俄罗斯(16.4%)、伊朗(312.5%)和巴西(47.7%)等新兴市场都出现明显增长。
  
  韩国:以大企业为主
  
  韩国机床产业产值其实与中国台湾相当,甚至略低。这主要是由于韩国部分大企业将自动化及相关设备的产销也纳入机床产销。2007年,韩国机床产值排名全球第五位,达到45亿美元,占全球总产值6.4%;出口排名全球第六位,出口值18亿美元,占全球出口值..6%;进口排名全球第七位,进口值14亿美元,占全球3.9%;消费额41亿美元,占全球6.2%。
  
  韩国机床产业以大企业为主,代表性机床集团斗山、现代、货泉等,其产业横跨汽车、重型机械等各行业,在生产方面规模较大,已进入全球前20名行列。韩国机床的海外营销主要依靠其大企业的全球投资,如通过韩国汽车产业在海外投产将韩国机床出口到海外市场。韩国机床产业的主导产品以汽车用数控车床、加工中心为主。
  
  中国台湾:以出口为主
  
  中国台湾机床产业就产值而言与韩国不相上下。2007年产值达到43.8亿美元,约可占全球总产值6.2%,其产品75%~80%出口;2007年出口值排名全球第四,为34亿美元,约可占全球总出口值8.7%;2007年进口值居全球第四,达28亿美元,占全球进口值7.8%。
  
  中国台湾机床产品近10年来均被定位在中端,基本上仍以通用机为主,最近有部分厂商也将专用机床作为升级目标。在客户方面,以中小企业为主,在适用产业方面,以机加工为主。中国台湾机床想要打入汽车产业难度很大,近年来,该地区机床厂商全力进攻模具和3C产业,期望可以在这些新兴领域占有较大市场。
  
  就竞争者来说,中国台湾机床多年来与日本产品厮杀,另一方面,韩国也日渐成为台湾机床的竞争者,但在中端市场,以物美价廉来说,中国台湾产品仍然是中小企业的首选。
  
  瑞士:高精度、高品质
  
  瑞士机床产业在全球排名长期保持在前十名。2007年,瑞士机床产值33亿美元,约占全球总产值4.7%,其出口比率占产值的70%~75%,是全球出口比率较高的国家。2007年,瑞士机床出口排名全球第五,出口值达24.6亿美元,占全球出口额6.3%。2007年其进口值在4.2亿美元左右,占全球进口值1.2%。2007年,瑞士机床消费额12.8亿美元,占全球消费额1.9%。如果以人均年消费额计算,瑞士为全球第一,人均年消费额是172美元。
  
  瑞士产品的定位非常清楚,就是高精度、高品质、特殊功能和规格。采用瑞士机床的客户,几乎全都对规格有特殊的要求,也就是一定要量身定做而且精度要求非常高,在全球其他地方无法采购到的产品。毋庸置疑,瑞士机床的价格也非常昂贵。
  
  美国:市场化程度高
  
  美国市场比较开放,机床进口在消费中占比达77%,2010年尽管进口略微下降,但仍排在中国之后为世界第二大机床进口国。以后依次为德国、韩国、印度。美国机床出口增长12%,贸易逆差7.26亿美元,比2009年逆差有所减少,2009年逆差曾高达10亿美元。10年前,美国是世界最大机床消费国,远高于德国。这以后,美国机床消费逐年下滑,2010年消费27.5亿美元,同比减少15%,从2009年的全球机床消费排名第三位跌至第六位。消费额仅为最高年份2000年67.7亿美元的2/5。目前美国机床产值仍在严重下滑,已跌至第八位,在意大利、韩国、中国台湾和瑞士之后。美国机床产业代表性协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生产者协会AMT,另外则是代理协会AMTDA。2007年,美国机床产值在36亿美元上下,出口额为16亿美元,年进口额为42亿美元,总消费额62亿美元。美国是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其市场容量巨大,高、中、低档产品都受欢迎。美国机床市场透明化程度高、消费能力强,因此价格也成为竞争的利器。在其隔年举办的IMTS展上,参展商都对其机床直接标价。
  
  美国对其国防和航空航天领域所需机床厂进行政策性保护,一般厂商不能进入,这两个领域集中了美国机床的尖端产品。除此之外,美国机床主要客户来自汽车产业,美国生产的成套产品受到其国内客户的追捧,其他国家的产品很难进入。
  
  近年来,美国机床厂商集中精力进攻中低端产品,其中档产品产量不小,对日本、中国台湾和韩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印度:未来10年机床产业发展前景可观
  
  在亚洲,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到5%-9%,使其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第二快的国家。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来自农业、服务业、制造业、贸易和建筑业的拉动。印度政府为了恢复工业增长并保持这种势头,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措施。在今后几年,印度机床业力争年增长率达到35%,出口占到产值的30%以上,并继续保持自己的低成本优势。据预测,印度机床行业的产值将从2008~2009财年的142.5亿卢比增长至2010~2011财年的310亿卢比。由于经济复苏和汽车及其零部件行业的繁荣,使得订单量大幅增长,两年时间印度机床产值增长幅度达到117.5%。到2020年,行业的规模将达到2300亿卢比。为发展印度机床技术,提高产量,减少对进口的依赖,提供持续的制造业竞争力并增强国家安全,印度机床工业协会制定了未来5年内使印度机床国产化率提升至50%,到2020年提升至67%,未来10年行业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到25%的目标。为此,印度机床行业需要在未来10年投入400亿卢比,以加强技术研发从而提升行业竞争力。
  
  目前,印度机床工业有450家机床制造企业组成,其中大约33%(约150家机床制造企业)属于有政府背景的企业的范围。此外,印度的十家主要机床制造企业占据了印度机床的几乎70%的产值。印度政府拥有的Hindustan机床有限公司就单独占据着印度机床行业产值的32%。大约有75%的印度机床生产者渴望得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印度机床产品的认证。当大的机床生产企业的产品满足印度重工业的需要,小规模的机床企业的产品则是满足其它企业的辅助的需要。
  
  印度机床产业与工业发达国家基本类似,起步晚但起点高。厂房不大却都是钢结构,多数建有立体库;产品都是中档以上的数控机床,没有见到制造五轴和大型数控机床,但能满足印度当前需求。员工不多,但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比例高,普遍掌握英语和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很普及。这几家企业年人均销售收入约8~9万美元,约合60万元人民币。企业普遍重视出口和海外市场开拓,适应印度的国情,重视向用户实施交钥匙工程,重视用户服务。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性化管理,注意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受中国、印度等亚洲市场进出口强劲增长影响,欧洲所有工业产品都出现增长。2010年上半年,欧盟27国对中国出口同比增长约40%。
  
  尽管如此,目前欧洲的整体经济情况并不容乐观。在经济衰退后,欧元区又陷入主权债务危机之中,拖累了经济复苏的步伐。据欧洲机床工业合作委员会(CECIMO)分析,欧洲机床订单从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回升,一直延续到2010年的大部分时间。2010年前三季度,欧洲机床订单与2009年同期相比增长近60%。其中,对亚洲地区的出口认识核心驱动力。尽管复苏仍在持续,但目前行业的产量仍低于危机前的水平。
  
  纵观产品出口线,先进技术产品的出口位居首位。2010年上半年,欧盟27国约有60%的机械设备和车辆产品出口至中国。在机械行业,尤其是机床行业,产品价值主要来自于研发和设计。欧洲工业战略必须确保在高附加值产品上的高投入。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超硬材料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超硬材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超硬材料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柘城惠丰钻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联合精密材料股份有限公司